春光日日變暖,萬物漸漸復蘇,正是一年耕種生產的好時節。進入3月,廣大農民開始播種育苗、除草撒藥、剪枝施肥,廣袤田野上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日照大地奏響了“春耕曲”。
在莒縣東莞鎮大沈莊村,漫步萬畝杏花園,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雪白色的杏花,一枝枝一簇簇,微風吹過,花瓣便一陣顫動,洋洋灑灑落下。踏春賞花的游客們笑聲連連,手里的相機“咔嚓咔嚓”拍個不停。
這片正值盛花期的杏林,是大沈莊村的致富“金杏樹”。“這種珍珠油杏,果子糖度高,口味微酸,很受大家的歡迎。”“一斤杏子在地頭上的收購價,就能超過8元。”面對記者采訪,正在剪枝疏花的村民們都爭著介紹。
種植杏樹本不是大沈莊村的傳統。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市農業農村部門著力培育特色產業,結合村莊丘陵山區的特點,數次考察,多方“取經”,為村莊找到了符合本地種植特色的珍珠油杏,并以此為產業基礎,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開辟了特色林果種植的新路徑。
在東港區濤雒鎮東石梁頭村芹菜產業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清新。村民劉淑蘭正嫻熟地鏟除地里的雜草,伴隨著“唰啦唰啦”的草葉摩擦聲,鼻尖縈繞起了一陣陣馥郁的青草香。“你看看這芹菜長得多喜人!”劉淑蘭笑得爽朗。
東石梁頭村是我市芹菜的主要產區,基地芹菜年產量約130萬公斤,根據不同種植時間,接力上市供應全市人民的餐桌。
“在這邊干活兒,省心呀!”劉淑蘭掰著指頭,對比起了現在和前些年的生活:“原先到了春天,就天天操心,想著買種子、買農藥,基本是等著老天爺給飯吃。現在就不一樣啦!每天騎電動車來打工,自己不用操心,種出來的芹菜好,一天還能掙70塊錢。”
劉淑蘭的省心,源自東石梁頭村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近年來,我市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人勤春來早,同樣忙碌在田間地頭的,還有農技人員。在嵐山區黃墩鎮秦家灘井村的麥田里,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志強和曹林正細致地講述春季小麥防病、防蟲、防草、防“倒春寒”等技術要點,現場解答農民咨詢的問題,服務春季麥田管理。
從技術“把脈”到農藥把關,在東港區農資直營總店,銷售員厲超將茶農們的身份證號碼輸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咔噠咔噠”點兩下鼠標,就能輕輕松松算出,茶農購買指定“環境友好型”農藥可以享受的政府補貼優惠數額。
當前,我市農業農村部門會同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建立了綠茶、水果、蔬菜3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子系統,將14種低毒高效的農藥納入補貼范圍,全力從農資銷售、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各環節,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控。
不負農時不負春。2021年,我市農業部門瞄準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深入基層一線,加強技術指導,創新服務模式,全力守護著51523公頃小麥、68793公頃糧油作物、19533公頃茶葉和32000公頃果樹。
與時間賽跑,用辛勤培育,你聽,日照“春耕曲”奏得正歡……(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