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報考建議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這位以“逆襲者”身份現身說法的過來人,憑借“貼心”和又“實在”的建議贏得了學子和家長的認可。
高考分數公布,報考環節也即將拉開帷幕。有人在選“城市”還是選“專業”間糾結,有人在個人意愿和家長規劃間矛盾,有人被“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觀點嚇得瑟瑟發抖,有人對“考公考編,優選中文”深信不疑。
專家分析、官方指導、AI測評,關于高考志愿的填報眾說紛紜,從90年代鐘情于外語國際貿易專業、00年代地質礦產專業、10年的建筑金融管理專業到現在的人工智能專業,熱門專業向來是報考志愿的核心選擇,但隨著時代變遷,熱門專業也在發生著改變。
如果學生明明擅長機械拆裝,家長偏偏“高瞻遠矚”搞金融搞管理圖穩定圖高薪,勢必是一場教育選擇中的錯位匹配,不但學生自身興趣被壓抑,以后職業發展受限,一生也會有諸多遺憾。
《人民日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高考676分的鐘芳蓉,五年前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了多數人認為的冷門專業“考古學”。如今,她已在大漠敦煌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鐘芳蓉的父親說,“孩子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都覺得挺好的。”父母的經驗是參考坐標,而孩子的未來終究需要自己掌舵。作為家長,更需要撐起一片信任的天空,把“決策權”交給孩子自己。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即使將來驗證了選擇方向的不適合,還擁有無數種改正的機會,多經歷一些磨礪,也是一種寶貴的收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與挑戰,父母的經驗值得參考,但孩子的未來終需自己探索。
年輕人在選擇報考志愿時,不妨從三個角度出發:我擅長什么?我喜歡什么?社會需要什么?在這三點的交集中劃出最合適的選擇。每一個行業都有存在的價值,都有發展的必要,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興而不衰,正是文化、科技的多樣性促進了社會的綜合發展。熱門專業可能提供短期的紅利,卻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與更頻繁的迭代。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激情,但也缺乏對現實困難的充分認知與合理規劃,若為了迎合當前的“熱門”,而錯失了自己擅長的領域,無異于遏制了長久的競爭力。
當學業最終落實到實踐中,真正讓一個人發光增彩的,從來不止于專業本身,而是超越專業之外的個人素養。大學四年,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才是支撐一個人持續發光的就業基礎。行業變化很快,專業知識也會被逐漸更新,但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學習力永遠都是跟隨一生的“硬通貨”。
當學子們在電腦屏幕上打出“什么專業最好”“哪個行業最有前景”時,不妨靜聽內心的聲音,“熱門”是別人的路,“合適”才是自己的征途。唯有讓選擇扎根于熱愛的土壤,才能在未來的田野里,生長出獨一無二的風景。(翔鶯)(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