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是千百年來,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景象。
暑假期間,日照海邊又出現了“人從眾”場景。很多人不遠千里、百里或高鐵或開車只為趕赴一場海上日出,在這里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太陽文化的魅力。
著名設計師貝聿銘曾提出,一座偉大的城市需要能讓人銘記的符號,它不僅是建筑,更是文明的對話。城市的文化IP是讓城市發展壯大的靈魂。日照,這座因“太陽”得名的濱海城市,已將“太陽文化”深深鐫刻進城市基因中。日出,因而也成為這座城市最顯著的文化符號。
傳承古今,讓“太陽文化”浸潤山海間。太陽帶來溫暖和光明,世界各地很多民族中,都有對太陽神的崇拜。日照的“太陽文化”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穿越千年的文明印記,日照天臺山與埃及阿布辛貝琴、印度科納拉克、埃及阿布辛貝琴、希臘德爾菲并稱為“世界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而在日照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尊上,神秘的“日月山”符號也被考古學家認定,是東夷部落太陽崇拜的直接證據,將這片土地的太陽信仰史向前追溯至遠古,這份厚重的歷史積淀,正是日照文化的根脈。
承古續今,太陽文化還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有更多的演繹形式。比如在城市建筑設計中多采用太陽類似圖案,從城市外在形象上渲染氛圍;重啟太陽廣場的文化利用價值,多些太陽文化的闡述,加固遠古文化對城市地標建筑物的塑造。就像瓷器文化之于景德鎮、冰雪文化之于哈爾濱,太陽文化于千年間哺育著這片大地,也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根基,吸引更多的游客向往、回味。
煥新表達,使“太陽文化”延續生命力。日出初光先照,是人們對城市的感官印象,要超越地理概念,延續太陽文化的生命力,必須煥發起新時代的活力,賦予新形式,入腦入心。當文化不再是一句空洞的書面表達,而是從抽象的符號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可參與的具體存在時,文化的浸潤才能真正走入內心,成為銘刻在人們心靈的具體物象。
關于太陽文化的活動眾多,從元旦的迎日祈福大典到實景演藝節目《遇見羲和》,都給觀眾帶來了較高的情緒價值,可以挖掘此類節目的廣度,多些觀眾參與的環節,讓觀眾沉浸其中,把神話世界里的景象變成可觸摸、可看見的存在,激發起人們無限的憧憬與希望;也可以結合現有的VR元宇宙、文藝廣場活動演出等,加入太陽文化設計,吸引更多游客從“觀看者”變為“共創者”,使文化得以延續。
輻射帶動,以“太陽文化”引領新征程。太陽并不獨屬于日照一座城市,太陽文化卻賦予了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質,它超越了季節和地理景觀的限制,承托起了城市文旅發展專屬的發展路徑。
要讓“太陽IP”真正賦能城市發展,可以將“太陽文化”具體化,根據現有的太陽文化旅游研究院的課題成果,探索“追尋光明、體驗文化、祈福未來”的主題研學游、文化深度游等路線,也可以結合太陽文化創意產品,推出系列文創、文藝、文旅作品,構建產業生態圈,強化太陽文化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輪紅日正從東方噴薄而出,帶來了光明、生機、繁盛、熱情、自信,促使我們內心深處迸發出強烈的精神動能。這份能量匯聚成城市奮發向上的動力,去譜寫更加閃閃發光的未來。(圖片源自網絡)(翔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