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乳山南部海域,一排排“大風車”屹立于碧波之上。走近山東半島南U場址海上風電項目現場,可看到,葉片正徐徐轉動,海風中蘊含的能量被轉化為電并輸送到陸地,為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動能。
海洋,是生態資源的“富礦”,更是巨大的能源寶庫。依托海上風場的自然條件優勢,我市大力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并同步引進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將強勁“海風”轉化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風電機組在海中矗立,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在岸邊同步崛起。目光轉向乳山港周邊,眾多風電裝備制造“巨頭”已在此落地生根,一條覆蓋風電裝備制造上下游的產業鏈加速成型。
在海力風電設備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內,一根重達1400噸的單樁正在組裝。“這是為山東半島南海上風電項目量身定制的8兆瓦風機單樁。”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唐春雷介紹。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配套制造供應商之一,海力風電在這里主要生產單樁、套籠等產品,目前三期項目正在推進,所有生產線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
山東半島南U場址海上風電項目現場。 通訊員 于瑄 攝
海力的落地成長,是全市風電裝備產業鏈發展的一個縮影。依托風場資源,威海正在打造高水平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海力、豪邁、明陽、中車同力等一批頭部企業紛紛入駐。以乳山港為核心的近百平方公里內,已集聚企業100余家。
去年以來,乳山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先后入選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山東省現代海洋特色產業聚集區。“未來幾年,乳山市將迎來海上風電項目的集中投產期,預計到今年底,乳山市海上風電年產值將突破150億元。”乳山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從乳山向西到榮成,海上風電為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同樣顯著。在朗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120多米長的風機葉片即將“走”下生產線,并借助“生產+運輸”一體化優勢“就近”出海。目前,我市已引進各類風電裝備制造業項目36個,初步構建了集主機、塔筒、單樁、海纜等核心零部件生產及儲能、實訓、運維檢測于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條。
向海洋要能源、要動力。依托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石島灣擴建一期工程等重大項目,我市著力培育招引核電重型設備、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等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打造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前沿核電技術創新基地和核能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招引優質配套企業12家,吸引40家本地企業加入核電輔導企業培育名錄。”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7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達771萬千瓦,占比73.48%,穩居全省前列。
記者手記
“全鏈條”打造“強磁場”
從碧波上的風電場,到陸地上的全產業鏈條,我市風力發電項目與蓬勃發展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共同勾勒出一條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的崛起軌跡。
發展背后,是深入細致的提前謀劃與科學布局。抓住全省布局海上風電場的契機,我市跳出“單點招商”的局限,立足全產業鏈視野,將產業鏈條向主機、塔筒、單樁、海纜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延伸,利用物流優勢,吸引海力、豪邁、明陽智能等頭部企業入駐并持續增資擴產,形成了強大的“磁場效應”,帶動風電產業不斷迭代升級,發展壯大。
展望未來,這條產業鏈的價值遠不止于制造本身。隨著相關企業發展,我市風電裝備制造能力將持續增強,從而吸引更多高端產品與創新要素聚集,進一步做強全市新能源產業集群,為經略海洋、推動區域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