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當科技創新與廣袤田野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2月25日,記者在日照農發集團紅旗現代漁業產業園里,見到了科技賦“農”的生動“樣本”——
清澈的養殖池中,東星斑舒展著紅寶石般的艷麗鱗片,龍膽石斑擺動著流線型身軀,這些原本棲息在南方海域的珍貴魚種,此刻正在黃海之濱的智能工廠里暢游。依托全封閉自循環工廠化系統,這里成功破解了“南魚北育、南魚北養”的技術壁壘,讓熱帶魚在北方安家成為現實。
“每個養殖池都實現24小時、360°無死角監控,水溫保持24℃—30℃,溶氧量維持在6mg/L以上,氨氮濃度維持在可控范圍內。”項目負責人趙奎峰指著中控大屏上的實時數據介紹。在這個智能“水立方”里,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相比傳統養殖節水30倍,單位產量提升3倍以上。
實驗室里,研發副主管鄭紅正在檢測新采集的水樣。“過去養魚是‘看天吃飯’,現在要‘看數據養魚’。”她手持試管,“每天都要檢測氨氮、亞鹽情況,一個樣本30分鐘出結果。”正是得益于高標準的養殖環境,產業園去年石斑魚總產量達到25萬公斤,暢銷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助推。日照農發集團強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在該集團的循環農業蛋雞養殖基地,記者見證了一枚雞蛋的“科技之旅”。
早上5點,“智慧蛋雞公寓”開始新的一天:恒溫系統將室溫精準控制在21℃,自動化喂料線定時輸送營養配比飼料,“蛋仔”們則通過傳送帶開啟“奇幻旅程”——經過工作人員初級分揀后,進行“洗澡沐浴”“暖風吹干”,再通過殺菌、裂紋檢測、涂油、噴碼、分級,最后經過個性化包裝被送往日照、杭州、北京等各大商超、學校。
“每枚雞蛋都自帶‘身份證’,噴碼信息包含生產日期、雞舍編號等信息,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噴上不同文字。”項目負責人畢辛彬介紹。
在智能化管理模式以及48道安全標準的層層“把關”下,這里的雞蛋具有無抗、無菌、保潔、富硒等特性。目前,該項目和產品分別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和NSF的“可生食、無抗、富硒”復審認證。
其實,日照農發集團的科技創新版圖遠不止于此。藍莓產業園基地、產學研基地及藍莓灣生態園的鮮果年產量達235噸,從藍莓的育種組培、智慧種植到深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條,無不享受著科技帶來的福利;龍門崮和濤雒蔬菜種植基地通過科學優化調整種植結構,年內采銷各類蔬菜達400余噸……
探訪農發集團的各個項目,智能溫室里的傳感器閃爍著科技之光,無人機在藍天劃過智慧軌跡,數字大屏跳動著產業脈搏。在這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正升華為“指尖管理 云端種養”的現代圖景。
科技“開路”,企業向“新”而進,聚力前行。去年,農發集團被評為市級鄉村振興引領企業,成為全市首家鄉村振興產業類AA+主體信用評級的國有企業。
“科技創新不是實驗室里的盆景,而要成為田間地頭的風景。”日照農發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鄭濤說,在中央一號文件指引下,集團將統籌運用數字化思維,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突破工廠化育苗等“卡脖子”技術,讓新質生產力重塑傳統農業基因,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姚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