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以前守著幾畝薄田,一年忙到頭也就剛夠家里花銷。現在加入片區合作社種櫻桃,不僅有保底收購價,還能在大棚打工,去年光工資加分紅就拿了2萬多!”戶部鄉宋家村村民李大叔笑得合不攏嘴。如今,這樣靠片區發展增收的故事,正在山間鄉村不斷上演。
近年來,五蓮縣深入踐行“千萬工程”經驗,以片區化為核心抓手,打破行政壁壘、整合分散資源,構建“一線三帶多片區”格局,讓山區鄉村從“單點突圍”邁向“全域共興”,走出一條具有五蓮特色的鄉村振興路。
一片區一特色,資源變現見實效。五蓮縣立足不同鄉鎮資源稟賦,為片區“量身定制”發展方向。
東部林果飄香,三產融合創樣板。在五蓮山—白鷺灣省級示范區內,依托500年櫻桃種植歷史,走出“種植+加工+旅游”的融合路,綠豐農業公司深挖櫻桃價值,開發櫻桃果汁、面膜等47個產品,保底收購全縣果農櫻桃,帶動全縣發展7.8萬畝櫻桃,其中果樹大本營宋家村基地建成86個智能溫室大棚,成為江北最大單體設施大櫻桃基地之一。
每到櫻桃成熟季,游客既能進園采摘體驗,又能購買櫻桃深加工產品,去年片區櫻桃產業帶動周邊500余戶村民增收,戶均年增收超1.2萬元。
西部牧草資源豐富,特色種植破困境。中至鎮牧野漫紅片區地處山區,土壤瘠薄、常年缺水,傳統種植業難有起色。當地立足自身實際,一方面壯大畜牧養殖產業,引進規模化養殖企業,另一方面流轉5000余畝土地,推進壹漫紅北美冬青項目落地,傳統畜牧養殖與資源創新利用相碰撞,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多模式促聯動,抱團發展強底氣。探索產業聯動、文旅賦能等多元模式,讓片區內各村從“各自為戰”變為“協同作戰”。
湖光山色片區整合潮河鎮茶薯產業、五蓮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資源,打造蓮海大道共富帶。當地采用“設計+運營”模式,建成星耀槲林民宿集聚區,將20余處閑置民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同時推出“近海山地茶采摘”“蘇軾詩詞研學”等體驗項目。企業負責開發建設,村集體以土地、閑置資產入股分紅,村民既能獲得土地流轉費,還能在民宿、茶園打工。去年暑期,片區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平均增收15萬元,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
大北山片區,山東省農旅集團按照“資源共享、企村一體設計”理念,在董家樓村、南回頭村租賃長期閑置老舊房屋31處用于改造民宿,可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約20萬元。
強組織聚合力,抱團共富穩前行。以黨建為“紅色紐帶”,通過組織聯建、資源聯享,把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為片區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戶部鄉文潤龍潭·櫻語馬耳片區大馬安村,成立生態專業合作社,本村全民入股,聯建村入股戶115戶,流轉周邊村莊土地種植茶葉1000多畝,利用扶貧產業項目建設大棚養殖湖羊,收集羊糞加工糞肥,同時收購村民玉米秸稈、種植苜蓿生產青貯飼料喂羊,建立“秸稈加工青貯、青貯飼料喂羊、有機糞肥還田”的生態循環系統。2024年12月,合作社發放分紅款近4萬元,合作社社員每年除土地流轉費和務工收入,還有了穩定分紅。
如今的五蓮縣,櫻桃大棚里碩果滿枝,民宿小院里游客盈門,田間地頭生機盎然。五蓮縣將持續深化片區建設,讓更多鄉村成為產業興旺的“增長極”、生態宜居的“示范帶”,繪就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通訊員 劉錦芳 趙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