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侯慶萍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五大戰略’統領發展全局,‘五指成拳’打好日照發展翻身仗。”
水,是城市發展的命脈。“市水利局立足‘大水網’理念,搶抓各類政策機遇,加快水利事業發展的步伐,全力做好‘水’文章,在改善日照水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日照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有利水支撐。”市水利局局長劉仲春說。
做實“生態立市”水基礎
1月20日,市人大常委會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清清河流”行動建設山青水秀美麗日照的決定》,首次將“清清河流”行動上升到立法層面,成為我市加快山青水秀美麗日照建設的生動注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事實上,隨著三年林水會戰的打響,一幅打基礎、利長遠的日照水利建設藍圖,已經徐徐展開。
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2017年,該局繼續實行“掛圖作戰、掛圖督戰”,全力打好水利會戰,規劃建設各類水利工程1621項,計劃投資21.1億元,力爭6月底形象進度達到85%以上。全面推行“河長制”,制定出臺河長制實施方案,年內爭取完成試點,2018年全面推行。組織實施全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莒縣袁公河項目區房家村、院山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1平方公里。
從“單一治理”轉向“全域治理”,從“工程治水”轉為“生態治水”,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水利治理形態、功能布局和治水環境發生了根本轉變,為港城發展奠定了堅實水基礎。
做強“工業強市”水保障
如何實現水利的均衡發展,為我市實現“追趕”“摘帽”目標提供水保障?
日照水利人有著自己的考量:既抓“常”又不能放“非”。所謂“常”,即推進骨干水利工程;“非”即做好海水淡化、中水利用等項目。
由此,過去千篇一律的供水模式被逐一打破,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理念應運而生。
“目前,橡膠壩基礎工程已完成,正在開展下游鋪蓋、消力池施工,工程總體形象進度達到46%,計劃3月20日前完成橡膠壩壩袋安裝,4月底前完成全部主體工程。”山海天農發局水利科負責人蘇超,對兩城河地下水庫的建設進度了如指掌,“工程建成后,不僅有效改善兩城河河道水生態、遏制海水入侵,而且能夠有效利用雨洪資源,彌補區域水資源不足,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城市供水需要。”
“如今,山鋼海水淡化項目已經完成招標,正在有序推進下一步工作。”山鋼日照公司規劃部謝文說,工程完工后,將實現海水淡化能力2萬立方米/日。
從謀劃推進一批新水源項目,到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從完善城市中水綜合利用系統,到科學防洪調度管理……開源節流并舉、外引內蓄并重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格局逐漸形成。
增添“旅游富市”的水元素
3月4日,龍門崮風景區內人頭攢動。“窩疃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完工后,與龍門崮景區遙相呼應,有效改善了景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成為景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東港區三莊鎮鎮長沈杰說。
龍門崮風景區只是我市發展水利風景區建設、助力“旅游富市”的縮影。結合開展“清清河流”行動,我市還打造完善傅疃河、巨峰河、陳疃河等生態河道景觀,圍繞戶部嶺水庫、龍潭溝水庫、巨峰水庫等打造生態水利工程,為我市旅游業發展增添水元素。
今年,市水利局積極落實“水利+旅游”,抓好沿海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為東方太陽城等旅游項目和園區提供水支撐。搞好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繼續抓好節水灌溉,年內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5萬畝,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農業園區發展,為近郊采摘旅游、觀光農業做好水利保障。
如今,放眼港城,借一渠清水華麗轉身,水利轉型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治水造景衍生出的“美麗經濟”,成為百姓收入的新增長點,更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態福利。
做靚“開放活市”水品牌
如何趟出水利改革發展的新路?思路一變,天地寬。“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用‘開放思維、增強活力’的理念,立足實際,找準切入點,把握主攻方向,做響水利品牌。”劉仲春坦言。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市水利局繼續深入推進“清清河流”志愿服務活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美麗文明鄉村行動注入水活力,努力打造“清清河流”志愿服務品牌。持續抓好“水知日照”系列宣傳活動,營造全市上下知水愛水節水護水的良好氛圍,打造水利文明品牌。
與此同時,堅持簡政放權,明確完善市縣事權劃分,促進工作提質增效,努力打造“放管服”部門無利益品牌。堅持超前服務,精簡壓減涉水審批流程,全面服務大項目建設,打造水利綠色審批“無障礙”品牌。統籌水資源供給與農村水產品公共服務,努力打造“保障發展、服務民生”機關服務品牌。
做活“人才興市”水文化
所有變化,靠改革催生,一切發展,靠改革推進。
改革的動力來自哪里?人才。
工作中,市水利局堅持治水為民,抓好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和培訓,積極招引高層次技術人才、高層次水利技術團隊,聚集水利人才和智慧,服務水利發展。持續抓好水利移民技能培訓、產業扶持、扶持項目建設,提升移民致富能力;突出抓好飲水安全、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加強“和諧聚力包容向上”水利文化建設,讓水利文明惠及更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