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聞網訊 東港區陳疃鎮上蔡莊村北山烏桕,樹齡100年,樹高10.5米,胸圍125.5厘米,冠幅10.1米,東西冠幅9.35米,南北冠幅10.8米。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科屬大戟科、烏桕屬,別名臘子樹、桕子樹、木子樹、烏桖、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油籽(子)樹、洋辣子樹。
形態特征:喬木,高可達15米,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種子扁球形,花期4-8月。
生長習性:烏桕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紅壤、黃壤、黃褐色土、紫色土、棕壤等土類,從沙到粘不同質地的土壤,以及酸性、中性或微堿性的土壤,均能生長,是抗鹽性強的喬木樹種之一。鳥桕要求有較高的土壤濕度,且能耐短期積水。此外,烏桕對有毒氟化氫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分布:要分布于中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陜西、甘肅,浙江最多。
用途:烏桕以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殺蟲,解毒,利尿,通便。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烏桕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