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雪 通訊員 安豐平
“大項目、新項目多了,真正有高新區的樣子了”“項目和園區建設速度確實快,形象完全不一樣了”……12月1日,參加全市深入推進“突破園區、聚力招引”現場觀摩會的與會人員走進日照高新區,嶄新的園區形象讓大家耳目一新。
如何升級國家高新區?把住“命脈”,高新區認為,擁有一批“大、高、實、新”項目是入選“國家隊”的必然要求和厚重支撐。
近一年來,圍繞建設“名副其實”高新區,不回避問題、不規避矛盾,高新區直面短板、精準發力,依靠攻城拔寨的力度、速度、決心和魄力,引進項目、人才、技術數量,都實現了成倍增長。如今,猶如“鳳凰涅槃”后的高新區正不斷積蓄起后發趕超的強大動能。
打響“高新”項目“突圍戰”
做足“高新”文章,高新區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六大主導產業開展精準招商,大力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大高精專”項目。
“該項目主要研發生產各類軍用艦載艇及船舶艙室配套裝備,目前,輕金屬防腐處理等6條生產線已正式投產,與新加坡PIO-ship設計公司合作研發的7米無人艇,將于明年7月完成生產和海上試航。”觀摩現場,哈船船舶裝備制造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雖然投資體量不大,但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明顯。
按照“超前謀劃、超前建設、筑巢引鳳”的思路,高新區今年規劃建設了大數據產業園,聚焦“靶向”招引,與深圳鴻海國際集團達成芯片封裝、攝像頭組裝、SSD固態硬盤生產項目整體入駐協議,計劃建設北方半導體生產基地。
立足自身稟賦和產業基礎,高新區做實“招商選資”,今年共婉拒傳統工藝、“兩高一資”和不符合集約節約類項目42個,累計總投資達221.73億元。
其中,在新招引落地項目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項目79個,總投資317.11億元。此外,搶抓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新招引落地及在談軍民融合項目10個,涉及無人機、艦艇、飛艇、水下航行器等產業領域,總投資57億元。
項目多了、層次高了、底氣硬了,“高新”項目“突圍戰”持續發力,高新區正向著高端產業集聚區昂首闊步。
只爭朝夕抓推進、抓落地、抓建設
“截至目前,累計洽談項目279個,其中招引落地項目102個,總投資330.65億元,到位資金25.2億元,占全年任務的252%……”聽了高新區的工作匯報,與會人員紛紛為這一系列“漂亮”的數字點贊。
展示出的靚麗“成績單”,是高新區全體人員積極作為、自我加壓的擔當,以及關鍵時刻能盯上、能靠上的扎實工作作風的形象寫照。快落地、快建設、快投產、快達效,已成為園區發展的主旋律。
海能生物項目一期從開工到投產僅用76天,建成全國首家“25-羥基維生素D3”生產企業;飛奧無人機發動機項目從落地到完成各項手續辦理再到投產運營,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高新區領導干部親自盯在一線,每天現場辦公、現場調度,明確時間節點、進度安排,真正創造出項目落地的“高新區速度”。
按照“人盯項目落地、心貼企業服務”的要求,高新區發動干部職工沉下去、深下去,為企業提供“量身訂做”的“保姆式”服務。面對企業提出的困難和要求,工作人員深夜一兩點跑到客商那里做工作……
體制順,一順百順;機制活,一活百活。高新區聚焦破解體制機制瓶頸,深化職員制、薪酬制改革,打破了“鐵交椅”“鐵工資”,激發了全體人員爭先進位、干事創業的原動力,園區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基礎設施“舊貌換新顏”
“項目總投資16億元,是集商務辦公、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孵化生產等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綜合體……”市科技創新中心項目施工現場,6臺塔吊揮舞著“巨臂”,推土機、挖掘機等機聲隆隆,寒冷的氣溫阻擋不了施工的速度和“熱度”。
致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高新區重點推進了科技創新中心、“雙創”示范基地、星河科技園等科技平臺建設,綜合提升了電子信息產業園、國際服務外包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全部建成后,全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面積將達到100萬平方米以上。
乘車穿行于高新區園區內,平整暢通的新道路、配套齊全的交通設施、綠意盎然的園區環境,處處都讓與會人員為之眼前一亮。
堅持“以升促建”,該區計劃將“3年補齊基礎設施歷史欠賬”縮短為2年補齊,包括打通“斷頭路”、提升路面承載力、實施雨污分流改造以及完善慢行系統和交通設施等。其中,今年投資5.19億元,提升改造道路21條、共42千米。
此外,堅持集約高效用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高新區大力清繳低效閑置土地、資產,通過“騰籠換鳥”等模式,目前共收回或合作開發低效土地58宗、3605畝,收回或盤活廠房9萬多平方米,騰換企業40多家。
業態提升了,檔次提升了,環境提升了,抓住舉全市之力突破高新區的機遇,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正在強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