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章
我市經濟實現擴量提速,改變沿海“后發展”面貌,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離不開“突破園區、聚力招引”。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各級各類園區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是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的前提和保障。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立足園區原有的產業發展基礎,按照優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和目標要求,對接“互聯網+”,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重點發展高端制造、現代物流、金融服務、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旅游服務等主導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一是,重點發展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海洋生物及醫藥等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形成集研發、制造和銷售于一體的智能制造產業鏈。二是,加快園區特別是開發區和港區現代物流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網絡化發展方向,重點發展港口綜合物流、中轉物流、專業物流等服務,推進物流向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的方向發展。三是,重點發展新興服務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制造服務融合、虛擬實體融合、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產業和新模式。以建設國際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重點發展旅游服務業。
構建全方位互動開放體系。按照“用地集約、項目集中、產業集群”的要求,對全市各類園區統一進行“二次規劃”,變“一園一規”為“多園一規”,對現有各園區進行整合集聚。一是,加強各個園區內的統籌發展,優化園區內的產業布局,以差異化發展為原則,選擇各自的細分產業,體現產業優勢與特色,形成有機整體,切實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強化各園區間的差異發展。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糧油加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日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嵐山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鋼鐵、石化、木材深加工等產業;山海天旅游度假區重點發展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老等產業,等等。各大園區各有側重,錯位發展,共同推動港口、航運、物流、貿易、金融、制造和新興服務業的相互合作,形成協調、聯動、差異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推進區內區外聯動發展的開放體系,探索區域聯動模式創新,實現區內產業與周邊產業的聯動發展。在產業布局、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優勢互補,在信息、技術、管理、人才、項目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
構建立體基礎設施體系。一是,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按照各園區產業發展總體要求,結合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將園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機融合,實現“一張棋盤步棋子、一張藍圖全覆蓋”。依照法定程序,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各園區四至,增強園區對外交通和對內交通服務范圍和能力,實現園區服務管理智能化。二是,加快推進園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為區內企業提供投資、金融、社會服務、知識產權信息等行政服務,并提供就業、醫療、教育、保險等基本生活服務。加快各園區產業信息收集、整理和有效利用,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三是,加快推進園區公共管理平臺建設,推動區內行政管理資源整合,促進海關、食品藥品監管、工商、稅務和知識產權等行政監管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提高行政監管效率。
構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體系。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經濟總量小、結構層次低、新興產業弱以及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深層次矛盾,與此同時,各園區內外仍然被大面積農地鄉村社區包圍,構建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創新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是大力推進“三招三引”工作同時必須考量的重要民生問題。一是,統籌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城鄉一體的產業化鏈條和協作配套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展外向型農業廣度和深度。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和品牌化,發展集現代農業、鄉村文化、觀光休閑旅游及環保教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二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推進村莊布點、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規劃,加強規劃的相互銜接。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形成高效快捷的城鄉交通路網體系。大力推進城鄉水務、電力、燃氣、環衛、有線電視、社會治安公共設施和信息化的無縫對接,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水平。三是,提供優質城鄉公共服務。大力發展高品質教育、文化、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完善城市生活服務功能,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高品質社會事業發展示范平臺。四是,按照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合理做好園區空間布局和用地安排。按照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防治城市建設無序擴張,園區開發建設應傳承歷史文化,突出特色風貌。
(作者為中共日照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