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再見”“歡迎下次再來”…… 上午11時30分,油輪緩緩駛離山東港口日照港,油品公司帶纜操作人員向船方人員揮手,致以“送船禮”。看著油輪逐漸縮小成一個黑影,大家匆匆返回作業現場,為即將靠泊的油輪做準備。
“下一艘油輪計劃13時30分靠泊,要提前做好準備。”油品公司液化碼頭操作丁班班長張強安排著接下來的工作任務,隨即,各崗位人員迅速行動,開始作業前的檢查工作。
“管線壓力正常,輸油臂狀態良好”“登船梯正常”“帶纜機手動、電動模式均正常”……對講機中陸續傳來設備檢查情況。
13時,準備工作已就緒。帶纜工作人員穿上防靜電服、穿好救生衣、戴好安全帽,早早來到岸邊,等待油輪靠泊。
13時30分,在拖輪的簇擁下,油輪緩緩向泊位靠近。巨大的船體劃開平靜的水面,拖輪引擎低沉轟鳴。在碼頭岸邊,帶纜操作人員揮手,向油輪致以“迎船禮”。
“開始帶纜作業。”13時40分,隨著指令下達,帶纜操作人員三至四人一組,迅速分成兩組進行帶纜作業。
帶纜是通過固定纜繩,確保船舶穩定停泊的一項作業,是大船停靠后的第一關。將又粗又重的纜繩從船上運下,固定在碼頭的帶纜樁上,藏著不少的學問。
“一般來說,10萬噸級的油輪需要16根纜繩,船頭部位8根,船尾部位8根,以船頭部位為例,頭纜4根,前橫纜、前倒纜分別2根,在帶纜作業時,要按照前倒纜、前橫纜、頭纜的順序進行帶纜作業。”油品公司碼頭裝卸隊副班長秦立虎說道。
油輪配備的纜繩為尼龍纜,長220米,直徑66毫米,纜繩在水中浸泡后更為沉重。13時42分,秦立虎與同事們一起在倒纜作業平臺開始帶纜工作。
“準備好了!”秦立虎揮手向船方示意。船方人員將引纜繩與纜繩系好后,將引纜繩拋擲下來。“我將引纜繩拋到左側!”船方人員用粵語說道。
“有時候遇到國際船員,揮手示意可以說是通用的國際語言。”秦立虎笑著說道。倒纜的系纜作業只需要將引纜繩從船上扔下來,但橫纜、頭纜作業就沒有那么輕松。以前工作人員需要步行幾百米,將厚重的纜繩拖拽到帶纜作業區,尤其是頭纜距離船舶比較遠,要拖拽更遠的距離,俗稱“拉頭纜”。
而現在,利用油品公司自主研發的手搖引纜裝置,在碼頭岸邊掛上引纜繩,通過這個裝置,就能直接到對岸,這不僅減少了系纜時間,還降低安全風險。
隨后,帶纜操作人員將引纜繩纏繞至帶纜機上。啟動帶纜機后,通過引纜繩這個“小繩”帶動纜繩這根“大繩”,再把纜繩套上帶纜樁,用巧勁給巨輪系上“安全繩”。
第一根、第二根……帶纜操作人員分工明確,默契配合,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油品公司運用帶纜機開展帶纜作業,相比于傳統的人工作業,帶纜機作業更加安全省力。
“以前帶纜作業像拔河,現在就像玩滑輪!”油品公司液化碼頭操作工蔚揚說道。
“好!”14時20分,最后一根纜繩在脫纜鉤上掛好,秦立虎與同事一起將兩根引纜繩連接,向船方揮手示意,讓船方人員將引纜繩回收。自此,16根纜繩全部帶纜完成。隨后,大家一起接輸油臂,開始了新一輪忙碌。
纜繩連接的不僅是碼頭與巨輪,陸地與海洋,更連接的是兩地人民,連接的是港口與世界。
平靜的海面上,纜繩還在續寫著陸海間無盡的故事……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艷敏 通訊員 劉書佳 劉鑫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