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山東港口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現場,數艘巨輪一字排開,數十米高的大型機械揮舞著“巨臂”,從巨輪上抓起一個個集裝箱,平穩地將其放在無人駕駛集卡上。
隨后,無人駕駛集卡啟動,將集裝箱運往堆場中的指定位置。
此刻,偌大的堆場空無一人。
在距離堆場1公里之外的日照港科技大樓11樓的遠程控制中心,今年35歲的遠控岸橋司機高騰正坐在辦公椅上,盯著面前的6塊顯示屏。
這些大屏幕通過不同角度的攝像頭和傳感器,把吊裝作業各個角度的畫面和各種數據實時傳輸過來,然后再遙控操縱著岸橋機械臂對集裝箱進行“隔空取物”。
“以前,不論嚴寒酷暑,我們都要在離地40米高空的岸橋駕駛室里‘孤軍奮戰’。工作時必須全程保持前傾姿勢,眼睛緊盯著吊具與集裝箱鎖孔進行毫米級對接,完成空中定位、著箱起吊、裝車回移等步驟,由于長年低頭彎腰,很容易造成身體不適。”說起以前的工作,高騰有感而發。
2021年10月,以“遠控岸橋、自動化軌道吊、無人集卡”為基本布局的日照港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正式啟用。
去年以來,日照港錨定建設“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強化數智賦能,探尋低碳路徑,讓改革創新成為港口發展最鮮明的標識。
在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基礎上,日照港實施傳統岸橋改造,持續擴大自動化規模,探索順岸端交互自動化碼頭解決方案,集裝箱自動化碼頭綜合效率提升9.5%,外集卡在港停時壓縮30%;建成投用全國首個大宗干散貨智慧綠色示范港口一階段,首創全貨類適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統智能的大宗干散貨作業體系,系統作業效率提升超30%,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倍。
同時,日照港聯合高校、民營企業以及兄弟單位,首創“港校企”協同模式,研發投用國內首臺套糧食螺旋帶斗卸船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核心部件國產化率100%,最高接卸效率1500噸/小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上線國產化輕量化軌道吊和智能導引運輸車(IGV),推動主要零部件國產化替代,構建“無人化+可視化”作業場景。
作業環境的變化,讓大部分操作人員脫離了以前在岸橋上作業的模式,從40米高空成功“著陸”。“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港口作業變得更加高效、智能。”說起港口的變化,高騰充滿自豪地告訴記者。(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