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港口日照港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徐冠男辦公室的抽屜里,珍藏著一個“鐵疙瘩”。這個“鐵疙瘩”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變速箱通氣閥,為何他視若珍寶?
“這是我們日照港流動設備智慧運維管理平臺的起點,它在時刻提醒著我——順其自然是借口,善于打破常規,才能創建新常規。”6月6日,徐冠男告訴記者。
去年,一臺小松裝載機反復發生高溫故障。徐冠男和同事們按照慣例,把可能導致高溫故障的地方逐項拆檢、逐步排查,從散熱系統到發動機系統查了個遍,經過上百次的拆修,最終發現竟然是價值25元的變速箱通氣閥出了問題。歷時將近一年的拆修,這臺裝載機也報廢了。
還有一次,只是因為山東港口日照港集裝箱發展有限公司第二港務分公司一臺平車機上一根小小的油管爆裂,致使整個火車作業線停工4個小時,導致了嚴重的生產事故。
當時徐冠男就想,過去的老經驗、老套路是該變一變了,要向“慣性思維”宣戰!要是能教會設備“自己喊疼”,那得提高多少效率!
“傳統設備運維模式依賴人工經驗,普遍存在響應滯后、決策精度不足等瓶頸問題。”徐冠男說,“如果有數智化平臺支撐,精準維修定位,就能節省大量時間和維修成本,每臺設備也能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而助力港口生產提質增效,加快建設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
如何打造一個適合日照港設備運維的全新數智化平臺?徐冠男心中做了一個實施規劃——平臺功能模塊設計、數據采集與清洗、智能分析與預測維護、技術與實施保障、運維反饋與自學習。他深知,這又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日照港考察時強調‘我們都是奮斗者’。我當時就在現場聆聽了這一番話,我深知奮斗要腳踏實地,創新更要腳踏實地。”徐冠男說。
那段時間,徐冠男和團隊吃在現場、住在智能運維中心實驗室,清晰梳理出100余種子類設備、數百條參數,通過深度融合日照港過去10年設備運行數據,整合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正面吊等設備全生命周期運行數據,構建了包含上百類參數、超40萬條記錄的海量標準化數據庫。同時,開展超千種故障特征匹配工作,開發600余種特異算法,搭建起專業預測算法庫,形成了7級港機維修知識圖譜。
可不要小看這7級港機維修知識圖譜,它是個高度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其涵蓋范圍從基礎設備維護到復雜系統管理,貫穿港口運營的全生命周期。它跳出了“問什么答什么”的思維定式,能夠結合設備性能規律等因素,精準預測關鍵部件的剩余壽命,提前3至6個月生成“預測性維護計劃”,實現了從“被動維修”到“精準預測”的運維模式革新。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加速了日照港流動設備智慧運維管理平臺的打造。但人工智能要想實現本地化應用,難點在于如何精準對接港口實際業務需求。徐冠男帶領日照港AI團隊自主研發了特征提取、故障分類、時域分析三大核心算法,能夠精準識別復雜工況中的潛在故障。這種自研算法與DeepSeek知識庫深度融合,實現了“外部引進”“內部研發”的雙引擎,平臺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與交叉驗證,能夠準確生成緊扣作業實際的動態維保方案。
徐冠男告訴記者,將DeepSeek能力接入港口設備運維應用場景,相當于新添了一名崗位能力全面、技能水平高且全天候在崗的“懂行”的“老師傅”。這位“老師傅”融合設備故障知識庫、歷史維修記錄及行業實踐,進行多源數據分析,秒級內即可生成精準的“維保方案”。
他們還打破國外設備廠家的數據網關壁壘,開發專用工程設備網關,解決了數據卡脖子的長期難題。
今年2月24日,對徐冠男和團隊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日照港流動設備智慧運維平臺正式上線了!這意味著日照港首次實現DeepSeek在港口設備管理領域的全棧式智慧運維應用。自此,港口設備故障定位時間縮減70%,維修方案生成速度提高2倍,設備運維邁入智能化新階段。
據了解,日照港流動設備智慧運維平臺集“實時監測—故障預測—智能決策”于一體,實現了對流動設備運行全方位、全天候實時監測,推動港口運營管理向智能化、精細化邁進。平臺能夠精準采集轉速、壓力、溫度等關鍵運行數據,當數據超出安全閾值時,自動觸發告警,并實時同步輸入DeepSeek R1模型。在此模式下,設備故障預測時間提前3個月以上,維保效率提升60%,維保成本降低40%以上。
記者采訪當日,平臺通過實時檢測挖掘機C50的狀態數據和歷史數據,產生告警信息:發動機機油液位傳感器低于正常值,DeepSeek數秒內即推理出原因分析和維保方案——基于機油壓力波動、發動機轉速與車速不匹配、燃油消耗率異常高等故障點的異常表現、潛在原因和建議措施。看到這些信息后,維修工基于維保方案立即開展設備維修,維保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如今,港口設備能夠“自己喊疼”了,維修人員也正在向技術人員轉變。徐冠男的“鐵疙瘩”終于解開了。(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宋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