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莒縣訊(通訊員 呂鳳臣)走進莒縣桑園鎮苑莊片區,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中,一條條平坦潔凈的小路環繞田野穿越村莊,村前小橋流水、魚鴨爭游……“這幾年,我們村路也修了,河也治理了,環境越來越好了!”談起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東苑莊村黨支部書記陳修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苑莊片區的華麗變身成為莒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該縣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榭傄?,統籌謀劃,立足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讓農業“有奔頭”、讓農村“有看頭”、讓農民“有甜頭”。
聚力新動能培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施“產業+園區”工程,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經營方式轉變、發展質量升級。實施“產業+旅游”工程,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東部山水田園、南部特色農業、西部休閑度假、北部民俗風情四大旅游集群,加快培育“老家桑園”“龍山驛站”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加快浮來青、西湖煙雨等精品民宿建設,促進鄉村旅游項目成方連片發展。實施“產業+品牌”工程,開展農產品形象品牌、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三牌共創”。實施“產業+互聯網”工程,完善以電商為紐帶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特色電商鎮、電商村。實施“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工程,打造華康蜂景園、天湖示范園、浮來青茶園、志昌葡萄采摘園等“新六產”基地,示范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新六產”。
注重引育并舉,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該縣通過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甄選鄉村真正需要、農民真正想學的工種和專業,依托職業培訓學校開展理論、實操教學,同時探索建立針對農民群體的技能提升獎勵制度,提高廣大農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進“三支一扶”大學生計劃,為農村輸送高素質人才,改善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結構;創新職業技能鑒定模式,完善職業資格等級獲取機制,培育壯大“鄉村工匠”隊伍,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創業者返鄉創業,以鄉情鄉愁為紐帶,通過創業扶持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發放創業補貼,吸引更多莒籍人才返鄉投資興業,推動“歸雁經濟”發展。
倡樹文明新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該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以文明鄉鎮、文明社區創建為抓手,推動鄉風文明工作開展,推進創建活動常態化、創建程序規范化、創建內容實效化、創建驗收嚴格化,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同時,通過紅白理事會、志愿服務和“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破除陳規陋俗、抵制歪風邪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通過建設“新時代農村文明傳習所”、開展“新農村新生活”培訓、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欄、四德榜、“鄉賢榜”、鎮史館等形式,激發鄉村文化內生動力、涵育文明鄉風,加強公共文化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該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抓好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提升等工作;點線面結合,推進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市級示范片區建設,提升美麗鄉村覆蓋率;堅持先進后進村莊雙提升,將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制定“千強村”打造計劃和薄弱村提升計劃,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同時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確保改后衛生廁所長期發揮效益;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最大限度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鞏固城鄉環衛一體化成果;加強鄉鎮道路沿線環境治理提升,打造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長廊,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完善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組織振興。該縣在農村黨組織和社區兩委換屆過程中,堅持重點突破,按照“反彈琵琶、先難后易”原則,先從貧困村、后進村、軟弱渙散村開展,下決心啃最難的骨頭,杜絕“避重就輕”,樹立鮮明正確的用人導向,基層組織建設邁向新臺階。同時對新當選的社區“兩委”成員進行業務培訓,健全村務監督機制,并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以村民自治推動農村和諧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