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目前,莒縣71%的登記在冊患者實現社會功能重建,走出了一條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治愈之路。近年來,莒縣民政局在構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新生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將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從單一的“管控維穩”轉向“全鏈條康復”,搭建了“政府主導+專業支撐+社會參與”的立體網絡。
從“檔案柜”到“陽光房”。莒縣創新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服務計劃,將20個鄉鎮街道的“重精管理臺賬”升級為“精康服務檔案”,引入職業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和社工師組建跨專業團隊。
縣級層面,莒縣成立精神障礙社區工作領導小組,承擔著全縣康復服務的規劃制定、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等重要職責,依托專業機構成立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指導中心,該中心配備了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康復師、心理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為基層康復服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鄉鎮層面,各鄉鎮至少建立1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點,作為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服務的重要據點,根據當地患者分布情況和需求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日間照料、心理疏導和生活技能培訓等服務,同時積極推動康復服務向村級延伸,通過培訓村醫、志愿者等基層力量,開展定期的上門探訪和康復指導。
從“單打獨斗”到“五社聯動”。莒縣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協同機制,注重整合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吸引了多家專業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到康復服務中來。這些社會組織和企業憑借其專業優勢和創新理念,為患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康復項目和服務。莒縣慧靈助殘服務中心,開展的“手工制作工坊”項目,不僅幫助患者鍛煉了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還通過作品銷售為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社會認同感。同時,還積極開發鄉鎮街道日間照料基地、手工療愈坊、輔助性就業、生活技能訓練、社區融合和職業技能訓練等6類特色康復場景。
從“定期訪視”到“全天候響應”。為更好地應對精神障礙患者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滿足其隨時隨地的服務需求,莒縣在定期探視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全天候響應機制,讓患者及其家庭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及時有效的幫助。在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上,加大上門服務次數,針對不同病情和康復階段的患者,設定差異化的探視周期。對于病情相對穩定、居家康復情況良好的患者,每月進行1—2次探視;而對于病情波動較大、存在較高風險的患者,則每半月甚至每周進行探視。在某次定期探視中,工作人員發現一名服務對象因長期居家、社交匱乏,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拒絕服藥的情況。通過及時與家屬溝通,調整康復方案,增加了其社區康復活動的參與頻次,并安排志愿者定期陪伴,患者的情緒逐漸好轉,服藥依從性也顯著提高。
如今在莒縣,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已不僅是民生保障課題,更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腳。當鄉鎮街道的康復機構里飄出康復者合唱團的歌聲,當繪畫療愈基地里一幅幅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莒縣正用制度創新與人文關懷,書寫著特殊群體走向治愈的時代答卷。(日照報業通訊員 呂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