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在莒縣城陽街道,“一院一品”文化書院正成為社區生活的新亮色。從岳家村“德韻公心”書院周末的熱鬧場景,到同心社區“惠·心靈”課堂的親子溫情,再到東關“東籬文苑”的非遺傳承實踐,一座座書院以“整合資源、精準服務、全齡覆蓋”為核心,從陣地建設、人員聚合、隊伍打造到課程創新,構建起體系化文化惠民網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習新技能,豐富文化生活。
整合升級,打造全功能文化綜合體
城陽街道打破傳統陣地局限,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活動中心等現有空間優化整合,在保留圖書閱覽、書畫創作、健身休閑等基礎功能外,結合群眾需求增設非遺工坊、技能教室、親子空間,賦予陣地“文化書院”新內涵,打造一站式文化教育綜合體。
岳家村“德韻公心”書院是典型代表。書畫教室翰墨飄香,孩子們跟著老師練書法;科普活動室里,實驗器材吸引孩子探索奧秘;閱覽區座無虛席,居民靜靜品讀。“以前周末孩子宅家玩手機,現在步行5分鐘到書院,孩子學知識,我能聽講座,母子倆都有收獲!”居民于慧娟的話,道出了書院對生活的改變。
東關“東籬文苑”創新構建“1主陣地+3特色場館+N文化點”立體網絡:主陣地設國學講堂、非遺展陳區,開展經典誦讀;“童享樂園”“青春驛站”“樂齡學堂”分別服務兒童、青年、老人;樓道文化角、小區廣場等“文化點”,讓服務延伸到家門口,實現“就近享文化”。
志愿下沉,構建多元文化生態圈
書院的活力離不開志愿力量支撐。城陽街道將文明實踐專業服務隊、銀齡工作室等外部力量下沉,并挖掘社區“能人”,組建銀發志愿團、民間藝術家聯盟、返鄉大學生服務隊,形成“專業+志愿”志愿隊伍,通過“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模式,精準對接需求。
桃園“桃花源”書院的“秋之韻”劇團便是成果之一。城陽街道邀請專業老師定期指導后,成員唱腔顯著提升。“以前跟著視頻學找不到韻味,現在老師連眼神細節都教,我們還能帶動鄰居一起練!”該劇團團長徐炳云說。如今劇團每周排練,參與社區演出,成了周邊社區的“草根明星團”。
同心社區銀齡志愿隊書寫溫暖故事。76歲退役軍人陳武軍動員退休教師、醫生、文藝工作者組建隊伍,針對雙職工家庭“假期孩子無人管”難題,開設“銀齡相伴?同心少年”夏令營。退休教師輔導作業,醫生講健康知識,陳武軍帶隊練體能、講紅色故事。截至目前,夏令營已辦4期,惠及兒童800余人次。
全齡覆蓋,織密專屬服務網絡
城陽街道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問卷,摸清“老中青幼”需求,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讓每個群體都有專屬“文化課堂”。
針對老年人,文化書院開設“樂齡課程”,桃園書法課解決了“老年大學遠”難題,67歲張大爺說:“下樓就能學書法,筆墨里滿是快樂。”同心社區邀請退休醫生講解慢性病管理知識,東關社區組織孩子陪伴獨居老人,讓敬老美德落地。
兒童群體有“小小傳承人”計劃。東關社區“東籬文苑”里,孩子跟著非遺傳承人學過門箋雕刻;岳家村“周末課堂”通過書畫、科普、古城探訪等活動,讓孩子感受文化魅力。目前,該街道已培育“小小傳承人”127名,讓傳統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
年輕群體需求也被重視,同心社區開設“惠·心靈”家庭教育課,心理咨詢師用“親子繪畫”“媽媽尋寶”化解親子隔閡;針對新就業者,開設“直播電商實訓”“全職媽媽”等課程,實現家庭與自我價值雙贏。
體系化設計,讓服務常新常綠
為避免服務“碎片化”,城陽街道圍繞“知識科普、實用技能、文化傳承、運動健身”,構建課程與活動矩陣,實現“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
課程設計堅持“分眾+特色”,結合傳統節日,推出風箏制作、艾草扎染、古法月餅課;圍繞非遺,開設雕刻、剪紙、竹編課;針對需求,開設“新手爸媽訓練營”“銀齡E課堂”。活動注重“沉浸式體驗”,親子課中家長孩子用繪畫傳心聲,非遺工坊里親手做手工藝品,讓服務從“聽”變“參與”。
推動“單一活動”升級為“品牌項目”,同心夏令營創新“作業輔導+特色課+實踐”,帶孩子進博物館、檢察院、銀行,延伸學習場景;東關“善美家風故事會”將家風融入治理;桃園“社區文化節”整合劇團、書法班等力量,打造文化盛宴。
目前,城陽街道已在8個社區建成特色文化書院,配送課程20余項,服務群眾1.2萬余人次。這些書院不僅是學習陣地,更是情感紐帶,讓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為基層治理注入文化力量。未來,城陽街道將深化“一院一品”書院建設,讓文化惠民結出更豐碩果。(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 霞 通訊員 王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