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在嵐山區多島海景區的海岸線上,一頂軍綠色帳篷成為令游客最安心的風景。退役軍人志愿者們頂著烈日巡邏值守,用專業知識和辛勤汗水為游客筑起安全屏障。
這背后,是嵐山區通過搭建平臺、完善機制、激發熱情,讓退役軍人“離軍不離黨、退伍不褪色”的生動實踐。
多維賦能,點燃老兵服務熱情
如何讓退役軍人走出家門、投身志愿服務?
嵐山區以情感聯結為紐帶,用榮譽感激活內生動力。通過“憶初心、話軍旅、作表率”主題活動,組織退役軍人重溫軍旅歲月,分享成長故事,在集體追憶中喚醒“若有戰、召必回”的使命擔當。安東衛街道北街社區率先示范,同唱軍歌、共話初心,讓老兵們在情感共鳴中重燃奉獻熱情,這種模式已通過雙思想政治指導員制度在全區推廣。
同時,嵐山區注重用價值認同凝聚力量。依托五級服務網絡,精準掌握退役軍人特長與意愿,鼓勵參與“520”志愿服務項目認領。無論是防汛值班、國防宣講,還是環境衛生清理,老兵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統一簽訂的服務承諾書,既明確責任更賦予榮譽,讓退役軍人在“被需要”中實現自我價值。
搭建平臺,筑牢服務實踐陣地
為讓老兵志愿服務有章可循、有處可為,嵐山區構建起全方位服務平臺體系。在硬件建設上,全區8個鎮街421個村居實現退役軍人服務站全覆蓋,服務點內懸掛退役軍人誓詞展板,營造濃厚軍旅文化氛圍,讓老兵們有了“第二個家”。多島海景區的服務帳篷中,急救箱、救生圈、便攜式氧氣瓶等設備一應俱全,將應急服務前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在組織架構上,嵐山區創新“區—鎮—村”三級志愿服務體系。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統籌協調,鎮街服務站精準對接,村居服務站落地實施,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礎上,各鎮街結合實際組建老兵巡邏隊、調解隊、突擊隊等特色隊伍,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暑期海岸值守的愛嵐老兵突擊隊、警民聯防老兵突擊隊等四支志愿隊伍,正是特色化組隊模式的鮮活案例,90名老兵分工協作,使景區應急處置效率大幅提升。
機制護航,確保服務常態長效
嵐山區通過制度建設,讓老兵服務從“階段性行動”變為“日常性習慣”。全區建立“制定服務目錄—認領服務項目—落實服務工作—檢驗服務成果”四步閉環機制,確保每項服務有計劃、有落實、有反饋。強化部門協同,讓志愿服務與景區管理、社區治理等工作無縫銜接,形成服務合力。
在項目推進上,嵐山區遵循“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原則,聚焦群眾需求確定服務重點。2025年以來,全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累計參與巡邏2800余人次、應急救援160場次、矛盾調解89起,無論是海岸救生、防汛救災,還是日常便民服務,老兵們的身影活躍在各個領域。這種“按需設崗、按崗服務”的模式,讓志愿服務既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又能持續激發老兵參與熱情,實現良性循環。
雙向奔赴,共譜同心樂章
在多島海景區,退役軍人快速處置游客中暑、劃傷等突發狀況,用專業服務贏得群眾點贊;在社區里,老兵調解隊化解鄰里糾紛,宣講隊普及國防知識,維修隊上門解決生活難題,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誓言。
群眾的認可又化作激勵老兵前行的動力。在城市更新項目現場,老兵突擊隊參與環境整治;在防汛一線,老兵們沖鋒在前;在校園周邊,老兵巡邏隊守護安全。目前,全區430支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3280余名隊員活躍在各個角落,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
從海岸線上的堅守到社區里的奉獻,嵐山區的老兵志愿者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在完善的平臺支撐與長效機制保障下,退役軍人的服務熱情持續高漲,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溫暖而堅實的力量。(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侯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