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為峰攝影報道
4月7日,莒縣桑園鎮大岔河村,村民劉維花早早起床,做好早飯,先照顧丈夫陳愛祥吃飯、吃藥,然后自己草草吃幾口,再給兒子一家送飯,8點鐘送孫子到1公里遠的桑園鎮駐地幼兒園。忙完這一切,才和兒子到地里翻地、扶溝,為種植大姜、地瓜和花生做準備。下午4點鐘,再去幼兒園把孫子接回來。這些年,62歲的劉維花除了做好全家人的飯、料理家務、喂養雞兔,領著聾啞兒子種好5畝口糧田、看好兒媳以防走丟,還要照顧好6歲的孫子。6年多來,這個身高不足1.6米、體重不足百斤的女子,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劉維花和丈夫育有一雙兒女,不幸的是,孩子都是先天性聾啞。兒子27歲那年,在親朋的撮合下,娶了一個比兒子小4歲的姑娘為妻。姑娘從小發育不全,智商只相當于幾歲孩子。一年后,劉維花夫婦添了一個孫子,從出生開始,都是劉維花一手帶大的。
兒媳由于智力障礙,對孩子一直沒有親情,不知道是自己的兒子。去年冬天,兒媳和當時5歲的孫子因為爭吃花生大打出手,把孩子身上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所以劉維花始終提防兒媳。
生活里,兒媳不但干不了活,而且時常會走丟。今年農歷正月十六,一不留神兒媳不見了,劉維花一邊打聽,一邊尋找,最后步行10多公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在相鄰的嶠山鎮牛莊找到了“想回家”的兒媳。
劉維花的丈夫陳愛祥6年前干農活時,不幸被手扶拖拉機擠壓腰部和右大腿,從此不能從事農活。4年前右側患股骨頭壞死,只能勉強靠雙拐走幾步。2015年7月11日,丈夫在臨沂市腫瘤醫院被診斷為肺癌晚期,后到莒縣人民醫院進行化療,6個療程花費了4萬多元。沒辦法,為了治病,原本價值2萬多元的一頭母牛和一個小牛犢,只賣了1 . 8萬元。飼養母牛生小牛犢出售,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陳愛祥的病情不斷加重,現在已經轉移到淋巴,脖子腫得很粗,聽到再做3個療程需要2萬多元,看看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想想欠下的外債,陳愛祥選擇了放棄,每天只好臥床休息,服用止咳藥和一點消炎藥維持。在莒縣農村,一個男人沒法干活,要吃“別人掙的”,是件很丟臉的事。這些年來,不但不能下地干活,還要靠別人照顧,陳愛祥覺得愧對妻兒和家庭。
陳愛祥夫婦的兒子、兒媳和孫子都享受低保,家里還有5畝地,去年喂的5個母兔下崽,出售小兔賺了500多元錢,這是她家的一筆大收入。清貧了半輩子的劉維花覺得一家人吃飯不成問題,就是堆積如山的外債和丈夫的病情讓她揪心。如今,她正在四處籌錢,慢慢給丈夫治病。
臨別時,她告訴記者,“男人是頂梁柱,有他,才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