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祥彩
30多年鉆研摸索,他帶動起了一條完整的孵化鏈條,跟著他干的鄉親年收入10萬元左右;月孵化雞仔30余萬只,因數量多,加上成活率高,他被鄉鄰們親切地稱呼為“笨雞王”;
4月11日早上7點多,花紅柳綠掩映下的村莊大都還沉浸在清晨的靜謐中。可在東港區南湖鎮王家官莊村中心一戶普通的民房內,這里已經擠滿了熙攘的人群。這天是農歷三月初五,四鄰八鄉都知道,這是村里的“笨雞王”王誼國孵化出雞的日子。
五年級休學后,開始外出打工,在徐州接觸到孵化,20歲時回家開始專業從事孵化,從孵千余只小雞做起,通過30多年的不斷摸索,最終練就了“成活率極高、經得起四鄰八鄉檢驗的孵化技巧”,這是王誼國的創業經歷。因為每月孵化數量高達30余萬只,熱情外向的他因此被鄉鄰們親切地稱呼為“笨雞王”。
記者看到,三四十平米的院子里,擺滿了摞放有人頭高的筐子,每筐100只雛雞。王誼國說,這次孵出了近6萬只笨雞,還有貴妃、大雁、大鵝等部分珍禽。
在這個遠近聞名的“笨雞王”眼里,每次孵五六萬只雛雞,早已是家常便飯。“每五天出一次雞,年年如此,雷打不動。”
孵化,關鍵是種蛋選擇和溫度控制。“種雞自己養,保證了種蛋品質。室溫由電爐絲通電產生熱量,排氣扇用來通風散熱;雞蛋21天出雞,前18天,溫度控制在37.8℃,每兩小時翻一次蛋;后3天,室溫37℃,直到最終出雞。出殼24小時內防疫,7天再打一遍疫苗,長到2斤多戴上眼鏡……”談起“孵化經”,王誼國如數家珍。
他并沒有太多時間聊天,因為滿屋子的人都在等著買雞仔。
“我這次拿一萬只”,來自諸城舜王街道的青年劉衛剛早上7點多就趕到了,他說,很多養殖戶都提前預訂了,如今早已經搭好雞棚,專等著這批雞。
劉衛剛是這里的常客,已經連續五年從這里批發雞苗。“這里的雞防疫及時,成活率高,養殖戶都很放心”,他說,每五天出一次雞,他幾乎每次都有訂單,一年下來,光自己就得批發幾十萬只,一年能掙十多萬元。
“雞出殼24小時內就得注射‘馬立克’,長到7天再注射新城疫苗”,王誼國見縫插針地介紹說,“馬立克”很貴,一支200多元,不過兩遍疫苗之后,雞的免疫能力就更強了。
來自豎旗的中年男子馬德江也在等著拿雞。今年35歲的他專業育雛已近十年了,他說,這次主要拿些貴妃、大雁等珍禽,只要五六千只。
育雛是把剛孵化出的雞仔養殖一段時間后,直接交給山場放養,“雞仔養一段時間后,就壯實了,會更好養”。這是養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馬德江說,育雛時間一般根據客戶需求,有的半個月,有的一個多月,收費每天每只約一毛五。
馬德江只是這個鏈條上的其中一個受益者。30多年的經驗使王誼國帶動起了一條完整的孵化鏈條———
6個戶專業養種雞,保證了種蛋品質;自己2個孵化車間,保證5天孵出一次雞;2個專業育雛廠,為養殖戶提供專業育雛服務。還有很多批發商,把雞仔直接輸送到養殖戶手中。
王誼國說,跟著自己從事這行當的,每年大都能輕松掙個十萬八萬元。“我把利潤大都讓給了上下游客戶,自己掙得不比他們多,干這行有錢大家一塊掙,才能做大”。
在這個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男人心里,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最大限度的讓利于人。
如今,王誼國的孵化訂單已經排到了6月份,每月的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都是他迎接新生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