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其中,掛牌過多是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表現(xiàn)。
眾所周知,掛牌的目的是明確職責,落實工作。一些地方掛上部門名稱的牌子,確實理順了關系、提高了效率、推動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并不是牌子越多越好。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更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做任何工作都要落實到為群眾干實事、促發(fā)展上。倘若掛的牌子數(shù)量多、種類多,往往虛功就多,讓基層干部疲于應付,浪費很多精力,致使真正謀劃本地改革發(fā)展、服務群眾的時間所剩無幾。因此,掛再多的“牌子”,也替代不了干部撲下身子謀發(fā)展,提高服務群眾的工作質量——一流服務勝過“牌子滿墻”。
牌子減下來、服務提上去,既是以人民為中心履職盡責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做實做好基層工作的價值所在。這就需要我們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決不能以是否掛牌、數(shù)量多少來評判基層工作好壞,避免唯“牌”是舉。要把多余的牌子摘掉,把牌子背后的事項進行清退、整合,讓基層干部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抓落實、謀發(fā)展上來,放到走街串戶摸民情、搬起板凳拉家常上來,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做到知民情、察民意、懂民愿,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
發(fā)展是干出來的,不是掛出來的。牌子該不該掛、能不能掛,要看群眾辦事的需求。只有以務實的作風干實事、辦好事,才能真正做到一流服務勝過“牌子滿墻”。(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林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