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莒縣福來家庭農場的創辦人張常展,正用汗水澆灌著一片充滿生機的綠色田野,也澆灌著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夢想。這位37歲的中共黨員、高素質農民,曾懷揣夢想在深圳、沂水的食品行業打拼,卻始終心系故土。最終,他毅然放棄城市的優渥工作,回到家鄉莒縣,扎根于“江北最美梯田”的200余畝的土地,開啟了一段以“提供健康安全食品”為初心的創業征程。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張常展帶領的福來家庭農場,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52名成員、流轉托管土地200余畝、固定資產100余萬元的現代化家庭農場典范。更令人振奮的是,農場成員的收入比入場前顯著提升了30%以上,人均純收入接近2萬元,實實在在地繪就了一幅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動畫卷。
沃土逐夢:綠色理念的堅定踐行者
“我們不追求高產量,而是追求高品質。”這句樸實而堅定的話語,是張常展的口頭禪,更是福來家庭農場立身發展的核心理念。多年食品行業的深耕經歷,讓他比常人更深切地理解“舌尖上的安全”分量有多重。因此,從農場破土動工的第一天起,“綠色生態”的旗幟就被他高高擎起,成為農場發展的靈魂所系。
在張常展看來,農業不僅是生產活動,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體現。他將這份理念融入農場運營的每一個環節,從土壤改良到作物種植,從病蟲害防治到產品收獲,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品質至上。這份看似“笨拙”的堅持,在當下追求速成和規模化的潮流中顯得尤為珍貴,也恰恰是福來農場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優勢和長遠發展的基石。
面對今年的干旱挑戰,張常展沒有退縮,依然堅守初心,積極應對?!皽p產是必然的,但我們有信心通過政府的措施和自己的努力,把損失減到最低?!彼贿吔M織農場成員搶收成熟的稻谷,一邊準備秋茶的采摘工作,展現出新時代農民的堅韌品格。
理念的種子需要技術的沃土才能生根發芽。張常展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轉化為一系列扎實落地的生態農業實踐。在種植技術上,農場徹底摒棄了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堅定地走自然生態農業之路。
綠藝深耕:生態農業的匠心守護者
這份生態農業之路的背后,是強大的科技支撐。通過與山東農業大學時連輝教授團隊的深度合作,農場掌握并熟練運用了先進的有機肥料發酵技術。他們匠心獨具,選用豆奶粉、牛奶、EM菌、紅糖等食品級原料,經過科學嚴謹的發酵工藝,制作出高效的液態有機肥料。
這種肥料的神奇之處不僅在于為作物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更在于其天然賦予的防蟲功能?!斑@種發酵肥料噴灑到作物上后,會產生特殊的酸味和異味,蟲子聞到后自然就避而遠之了?!睆埑U菇忉尩?,言語中帶著對自然智慧的敬畏,“而且這些原料本身就是安全可飲用的食品,用它們制成的肥料,從根本上保證了產品的健康安全。”除了液態肥,農場還大量使用兔糞、羊糞、黃豆等固體有機肥,構建起完整的生態循環鏈條,讓資源在農場內部高效流轉,最大程度減少對外部投入品的依賴,實現真正的綠色循環。
這種回歸自然本源的種植方式,雖然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可能不算高,但其產出的小米、茶葉等農產品,在口感和營養價值上卻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和消費者的口碑。
張常展的匠心,還體現在對農業文化根脈的守護上。他特別珍視并致力于種植當地的古稻谷、傳統小米等特色珍稀品種。這些承載著數代人農耕記憶和地域文化的古老作物,在他的精心選育和生態化種植下,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保留了獨特的口感風味,也成為農場連接傳統與現代、傳遞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
眾行致遠:鄉村振興的聚力開拓者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張常展深知,農場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
農場與山東農業大學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成為該校的鄉村振興驛站。張常展本人也積極參與各類培訓學習,在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實施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中表現優秀,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
張常展不滿足于現有成就,持續學習新技術、新知識。今年年初,獲得了茶葉加工工一級技師(高級技師)資格認定,6月又在全國茶葉加工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斬獲三等獎,專業技能得到了權威認可。
作為山東省科技特派員,張常展積極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僅在自己的農場實踐綠色農業理念,還主動向周邊農戶傳授先進技術,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他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被共青團日照市委員會授予“日照市鄉村好青年”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張常展和他的福來家庭農場將繼續秉承綠色生態理念,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廣大農場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大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正如張常展常說的那樣:“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種地,更要種出健康,種出希望,種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边@份初心和使命,將激勵著他和更多的新時代農民,在綠色田野上追逐著屬于他們的鄉村振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