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建設系統援川工作系列報道之一
本報記者 李敏 劉江雪
編者按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中,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由山東對口支援在此次大地震中,傷亡人數最多、受災最重、救援難度最大、重建任務最艱巨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日照對口支援位于北川“關內”的桃龍藏族自治鄉,并承建了北川新縣城的部分建設任務。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市援川辦的具體組織協調下,全市建設系統以最快的速度行動起來,迅速抽調精干力量千里馳援,幫助災區群眾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共渡難關。
在這場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中,他們發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與藏羌同胞心手相連,共克時艱,充分展現了我市建設系統不畏困難、不怕犧牲,能挑重擔、善打硬仗,敢于拼搏、樂于奉獻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風貌,樹立了日照建設系統英武的鐵軍形象,在巴山蜀水間譜寫了一曲曲愛的贊歌。
9月10日下午5時35分,北川新縣城白楊坪片區,52號、60號地塊。
兩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淤泥地。如今,34棟具有濃郁羌族特色的安置樓拔地而起,建設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后的掃尾工作:再打掃一遍屋內角落里的灰塵,再擦擦屋門、窗框,再找勻下外墻的涂料……到這個月底,這34棟樓將和我省其他地市援建的工程一樣,全部交付北川人民,日照的援川任務將圓滿結束。
“屋里都裝修好了,衛生也打掃好了,北川的群眾搬進來就能住。”從2008年5月28日作為我市援川工作先頭部隊入川那天起到現在,市建委副主任高來會已經在這片藏羌大地上奮戰了840多天。不只是高來會,自地震發生那天起,災區人民的安危冷暖就一直牽掛在全市建設系統的全體干部職工心頭。
2008年5月19日晚,全省建設系統援助四川災區抗震救災緊急會議召開后,市建委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并根據工作需要成立了綜合組、規劃設計組、施工管理組、物資保障組、后勤保障組等5個工作組,抽調委機關和下屬單位的精兵強將參加。市建委黨委多次召開會議,調度工作情況,研究工作方案和援川隊伍組建,并組織人員奔赴救災一線;援川領導小組先后召開了40多次專題會議,其中10多次是在夜間;組織生產過渡安置房2060套及1.5萬平方米的配套設施,有效保障了前方供應。
5月29日,市建委主任許傳東從濟南飛赴綿陽市,與省援建指揮部進行銜接;而就在前一天,高來會和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焦自民已經奔赴災區。
震后,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安排,我市對口支援桃龍鄉的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工作,第一期任務主要是建設36戶居民過渡安置房和鄉中心小學85套過渡安置房校舍。6月25日,省前指又將綿陽市鹽亭縣近千套過渡板房的援建任務分配給我市。
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桃龍鄉和鹽亭縣的情況。
桃龍鄉地處老北川縣城西北部,群山環抱,總面積69平方公里,總人口3473人,是北川唯一的藏族鄉,“四塞之固,舟車不通,通訊不暢”,只有一條位于半山坡上的泥濘小路是唯一與外面世界連接的通道,地震前,鄉駐地常住人口只有17戶。大地震中,許多山體開裂,受災面達100%;交通、電力、通訊等受到嚴重破壞,所有通訊信號全部中斷,桃龍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大地震后,英雄的二炮官兵用了5個月的時間,硬是在崇山峻嶺中鑿出了一條“天路”——擂禹路(從北川縣的擂鼓鎮到禹里鎮)。2009年春天,擂禹路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現在進出桃龍最安全的一條路。
這是一條翻越海拔2200米的盤山路,其中有長達80公里的路段的坡度超過30度,還要加上30多個100度的急轉彎,最寬處勉強能匯車,最窄處僅容車輛擦著邊通過。在地震后兩年多的現在,走這條路仍讓人膽戰心驚,剛剛發生地震后這條路是什么樣,可想而知。在當時余震不斷的情況下進桃龍,日照的援建者們幾乎是拿著命在搏。
而鹽亭縣是省里給日照的“額外”任務。安置點多,面廣、量大,援建任務分布在12個鄉鎮,有31個點,幾乎所有的援建點都沒有空地、平地,且鄉鎮與鄉鎮、點與點之間距離遠、跨度大,道路更是崎嶇難行。
這是一次特殊的援建任務,既需要熱情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科學。在后方,一向講求工作高效率的市建委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建立了援建工作快車道,制定了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要求委屬各級各單位對涉及援建工作的事項一律開辟“綠色通道”,要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落實。市建委副主任張守鳳靠上專門負責板房的生產運輸調度,一切以災區人民的需要為出發點。
前方一線,建設系統派出了勘察、規劃、設計、施工、質監等多個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規劃、科學施工,把過渡安置房當做自己的家來建設,盡可能快的讓災區人民早住進去,盡可能住得好一些。
6月13日,日照援建者冒死進入桃龍,開展救災救援工作。住在用防雨布搭成的簡陋帳篷里,氣溫高達40多度,潮濕悶熱,令人窒息;兇猛的蚊蟲到處都是,白天也像瘋了似的咬人,再加上余震不斷,他們幾乎整夜無法睡覺。每個人都是咬緊牙關硬挺著,靠著頑強的意志,不分晝夜地開展工作,僅用了24天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133套過渡安置房的建設任務,在北川西北部道路沒有直通的5個鄉鎮中第一個開工、第一個完工。
與此同時,市建委副主任劉仲春參加的鹽亭縣板房援建隊也開工了。由于安置點分散,往返一次就要300公里,最遠的600公里,技術人員每天顛簸往返,毫無怨言。施工人員則采取早六晚八工作制,甚至更早、更晚,每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7月31日,886套過渡安置房建設任務全部完成,成為支援鹽亭縣過渡安置房建設任務最重、鄉鎮最多、戰線最長、參建人員最少、完成速度最快的城市,為我省提前一個月完成支援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板房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二期援建鹽亭的3個市中,日照市的板房基礎施工、主體工程以及配套設施、安裝質量都是最好的。”鹽亭縣建設局局長岳大勇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短時間內大規模援建災區過渡安置房,時間之緊迫、任務之艱巨、責任之重大,領導關心、社會關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我市建設系統在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在地形最復雜、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情況下,圓滿完成建設任務,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靠的是市援川辦的高效組織協調,靠的是眾志成城的奉獻精神,靠的是黨組織堡壘和黨員的先鋒作用,靠的是科學高效的工作機制,靠的是敢于拼搏、善于攻堅的援建鐵軍。”在建設系統援川安置房建設總結表彰會議上,許傳東如是總結。
“一個人頂倆不行,頂仨也不行,要頂十個來用,看看災區的慘狀,沒空想別的了,只想快干、干好。”所有參與過援建的建設者都是這種想法。確實,無論是在過渡安置階段還是災后重建階段,這支敢于拼搏、善于攻堅的建設鐵軍,都是圓滿完成各項援建任務的中堅。
過渡安置房援建工作不僅得到了省前指和當地各界的稱贊,也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市委書記楊軍作出批示:“看了來自前線指揮部和規劃建設組的報道及圖片很受感動,你們的行動代表了日照人民對災區的深情厚誼,體現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向同志們表示親切慰問和衷心感謝!”
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效為在批示中寫道:“我市建設系統在支援支援四川地震災區第一階段的‘戰役’中作出重要貢獻,感謝廣大干部職工付出的辛勤勞動,并致以敬意!新一階段的恢復重建任務更艱巨,工作量更大。一定要發揚好的作風和優良傳統,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為對口支援作出更大貢獻。”
他們確實沒有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
在過渡安置階段,他們就根據各階段的不同特點,結合援建工作實際,確定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形成了《關于桃龍鄉災后恢復重建需求情況的調研報告》和《桃龍鄉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初稿)》,摸清了桃龍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子,初步理清和明確了下一步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隨著過渡安置任務的逐漸完成,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議程。這又將是一個更艱巨的任務和挑戰。
說更艱巨,還是因為進出桃龍那險惡的路。但蜀道再難,也難不倒英雄的日照援建者。他們豁出了自己的命,克服了千難萬險,做好的開工前的一切準備。
2008年12月6日,我市對口支援桃龍鄉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正式開工,它不但拉開了日照、桃龍人民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帷幕,也吹響了山東省在北川“關內”10鄉鎮中援建的第一聲號角。
2009年8月26日,7個援建項目全部竣工,在對口援建桃龍工作中實現了“六個率先”:率先進入北川“關內”道路未直達鄉鎮開展援建工作;率先完成農戶永久性住房修復和重建任務;率先啟動并提前完成鄉總體規劃和駐地詳細規劃;率先完成鄉駐地援建項目的批復和設計工作;率先開工建設鄉駐地援建項目;率先完成鄉駐地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
9月10日,日照、桃龍雙方舉行了交接儀式,這也是山東省援建北川“關內”10個鄉中第一個完成資產移交的市。
苦戰桃龍,日照援建者冒著生命危險,用真情和汗水在白云深處建起了一個新桃龍,為藏鄉托起新的希望。
用桃龍鄉黨委書記涂遠斌的話說就是:“日照的援建把桃龍鄉的基礎設施提前了30年,更重要的是,通過和日照建設者的接觸,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
而剛從桃龍鄉出來的這些日照援建者,還沒歇口氣,馬上投入到北川新縣城的會戰中。
根據省里先前下達的任務,日照市主要承擔北川新縣城濱河路(東縱九路)、禹羌路(東縱六路)、禹龍路(東縱五路)的道路工程建設任務,道路總長8.2公里,總投資1.17億。其中,兩條是施工便道。后來,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年援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省里又把北川白楊坪片區52號、60號地塊34棟樓房安置建設任務調整給了日照,使日照在參加北川大會戰的地市中,陡然成了任務最重的一個。
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創造奇跡。
他們牢記胡錦濤總書記“一定要把北川新縣城建好”的要求,講政治、顧大局,白天大干,雨天巧干,晚上加班干,歇人不歇機器,爭分奪秒。就是憑借著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不封閉兩條施工便道的情況下,高標準完成了三條市政道路。而白楊坪片區52號、60號地塊34棟安置房從今年3月15日正式開工,到5月12日建筑主體全部封頂,僅用了58天,創造了援建承建北川新縣城建筑工程的“日照速度”。
從馳援桃龍和鹽亭過渡安置房建設到對口支援桃龍災后重建,從援建北川新縣城市政道路工程到突擊搶建白楊坪片區安居房工程,每一位援建者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咬緊牙關,與自然環境斗爭、與時間賽跑、與客觀條件博弈。無論是載入歷史的數個“率先”,還是令其他援建市欽佩不已的“日照速度”,建設系統的鐵軍們都為其獻出了血汗真情,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到關鍵環節,都會從建設系統抽調專業技術人員來增援”,正如高來會說的那樣,在抗震救災、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中,從許傳東,到建設企業的一線施工人員,我市建設系統先后共有2600人參戰,其中來自市建委的管理技術人員就達67人。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路上,深深刻下日照援建者的身影。
“這幫人中,像安軍、王志剛、丁海濤、王守營等一些人在抗震救災階段就來到這里,以后又全部留下來,在整個援建工作中,他們始終是積極的、主動的”,說這話的高來會,其實也是這“等一些人”中的一個。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遠赴千里之外的重災區,用他們的熱情和汗水將日照人民的大愛真情灑在了北川重建的熱土之上。
災區人民不會忘記,巴山蜀水永遠銘刻!有一群日照援建者曾在這里奮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