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常彥磊
10月29日,晚上10點,深秋的莒縣,氣溫已降至4℃,幾個裝卸工還穿著短袖在庫山鄉馬家官莊的地頭往貨車上裝地瓜。
一個戴著眼鏡、清瘦挺拔的年輕人,從一輛轎車里下來,迅疾走過去上手幫忙。這位年輕人是日照人之初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常彥磊,這是他今天走過的第3個地瓜基地,也是他1700畝基地中的最后一塊。
一位大娘挎著笎子,從田間的小路上走來,“小伙子,大兄弟們,你們還沒吃飯呢吧,來,我炒了雞蛋,快趁熱卷個煎餅!”
常彥磊一聽,心里一陣熱乎,認出這是今年跟著他種地瓜的老馬家的大嬸子。山里人熱情實誠,常彥磊忙迎過去,興高采烈地說:“謝謝大嬸子!俺們正餓得不行,來!大伙都來卷個煎餅!”
“謝啥呀!要說謝,俺們都該謝謝你,你領著我們種地瓜,遠近村鄰的都跟著賺錢了!俺今年種地瓜一畝地就能賺1000多塊!擱往年種花生,一畝地能賺500就挺好了!”
大家吃著煎餅、熱鬧地議論開來,常彥磊一邊嚼著噴香的煎餅,一股干勁油然而生,“大伙看著吧,明年咱的日子會更好!”
5000斤地瓜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生于1987年的常彥磊,是土生土長的莒縣閻莊鎮常家山溝人。2009年從山東外事翻譯學院畢業后,在海邊做起了導游。
導游吃飯不定點,常彥磊就常在車上吃點母親給他帶的地瓜干充饑。這個尋常舉動,卻讓他窺到了商機。
“小常,也給我捎點地瓜干吧。”一位來自上海的女游客說。她曾在山東下鄉,對山東的純天然地瓜干非常熟悉。漸漸地,常彥磊發現,遠到而來的游客不太喜歡商場里包裝精美的紀念品,反而青睞一些帶著泥土氣息的土特產,比如他用大袋子從家里捎來的手工地瓜干。
這還不簡單!常彥磊就發動母親和鄰居的嬸子大姨們手工制作地瓜干,他和導游們負責售賣。可是問題來了,各戶手工制作,沒有統一標準,晾曬出來的地瓜干口感差異很大,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怎樣才能生產出標準統一、口感一致的地瓜干呢?
“你不用多說,這是徐薯18和濟薯5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品種了,你們那連續多年在同一地塊種植同一品種,連作障礙嚴重,畝產估計在三四千斤!”在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常彥磊剛拿出家鄉產的地瓜,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慶美就擺著手說。“小伙子,你種濟薯26吧,這個品種是我們剛培育的,管理好了,畝產至少6000斤!你想創業,就少走彎路!”“甘薯皇后”王慶美直截了當地說。
2016年1月,在老家閻莊鎮電商孵化中心參加完電商培訓,常彥磊就注冊了日照人之初食品有限公司,同時注冊了“薯牛”商標。“為農戶增收,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產品,”這時聽了專家一席話,他更是信心百倍,當即花了1000多元錢,訂下了一萬株新品種脫毒地瓜苗。
當年4月,預訂的地瓜苗來了,常彥磊卻犯了愁——自家沒有山地,周邊鄰居怕沒有產量,地瓜苗白送都沒人種。“大爺我給您抱兩箱酒,您就種上吧。”常彥磊終于說服自家的叔叔大爺把地瓜苗種上了。
10月,地瓜豐收了,看著滿地的地瓜,畝產最少得有5000斤,那幾家種植戶樂開了花,煮熟的地瓜還有天然的板栗香味,周邊鄰居都來要地瓜吃。常彥磊對專家和新品種深信不疑,對地瓜產業的做大做強也信心倍增。專家的動員和不爭的事實,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大家紛紛跟著常彥磊預訂了來年的地瓜苗。日照人之初食品有限公司正式開張了!
訂下“小目標”:公司一定要活下去
“咱們訂個小目標,一天一定要發100件貨!”2016年秋天,常彥磊帶頭,6個年輕人在創業之初,就給自己訂下了小目標。
每天晚上一算賬,誰銷售的不足,就自己掏錢補上。
臨近過年,臨朐來了個6000斤的禮品地瓜訂單。數量不多,為了聯絡客戶,3個人自己雇車去送。送完貨已經晚上九點,本來計劃到服務區吃點熱乎飯,結果餐廳關門了;買個大碗面,撕開了包裝,才發現熱水器沒熱水了!
看著打開的大碗面,常彥磊想起這幾個月來每到發工資時的焦慮,想起司機到路上又要求加錢的刁難,想起外地顧客對商品數量的歪曲和要求十倍賠償的糾纏……五味雜陳。看到另兩位同事拿著方便面走過來,常彥磊強打精神,笑著說:“沒水沒事!咱快趕回去,我請喝羊肉湯!”
到了年底一算賬,賠了2.7萬元!
從農村出來,又回到農村,還不賺錢,太沒出息!6個合伙人,當即走了3個!
2017年,常彥磊又給自己訂下小目標:公司一定要活下去!
這一年,“人之初”地瓜種植基地達到了600畝,并與種植戶簽訂了回收協議。從4月的種植到10月的收獲,整整160多天的時間,常彥磊帶領公司成員天天和種植戶待在一起,不時地向專家請教,摸索怎么才能高產。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10月份,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來基地測產,沒想到基地種植的濟薯26畝產竟然達到了8900斤!這在當地,以及整個日照引起轟動!
“多請教專家,引領老百姓科學種植,然后全部回收,而且要在地頭上回收才是王道!”干農活長大的常彥磊,深知豐收喜悅背后種植戶的不容易。地瓜豐收季,他堅持雇人雇車到田間地頭去收地瓜,收完直接結現錢。“就是要讓老百姓體驗到勞動成果直接換成錢的感覺!”
夜深了,地瓜還沒運完,常彥磊就近找個種植戶,把地瓜暫時堆在他家門口,請他給照應一下。
翌日天剛亮,常彥磊他們早早來運地瓜,發現種植戶家的大爺正牽著狗披著衣裳站在地瓜堆前,“放心吧!這一夜我把狗拴外面,還起來看了好幾趟!”“小伙子,你帶著我們掙了錢,這點小事算啥!”
常彥磊心里熱乎乎的,他也明白了一件事情:中小企業創業,先別想著賺大錢,首先要活下去!活下去,才能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人之初”,要帶著老百姓一起往前走!
鄉村振興,就是年輕人當主角,領老百姓致富!
“有個青年在碁山種了幾百畝高產地瓜,不僅領著農民致富,而且還做電商!”閻莊鎮、碁山鎮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交口稱贊。隨后,在碁山鎮和寨里河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常彥磊先后在碁山鎮俊杰創業孵化中心和寨里河鎮先行創業孵化中心,給當地農民做電商培訓,帶領老百姓通過電商改變生活。
電商培訓顛覆了傳統的農民思維模式,吸引了大批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鄉村振興,年輕人必須是主角!鄉村人才振興,首先要從年輕人開始。我們搞電商培訓,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有一技之長,人才就振興了!我們帶領老百姓種植地瓜,加工地瓜系列產品,老百姓的收益越來越高,地瓜這個產業越做越大,這就是鄉村產業振興吧。”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小伙,放棄了大城市的白領生活,奮斗在農村一線,說出了自己對鄉村振興的理解。
2017年,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扶貧辦、省農業廳、省商務廳聯合授予常彥磊“山東省農村青年電商帶頭人”榮譽稱號,今年5月,常彥磊被團市委授予“互聯網+”潛力創業青年,9月,常彥磊又當選“2018中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
現在,常彥磊琢磨的是,如何把鮮食地瓜進行分級,讓種植戶賺更多的錢?如何開發更多的地瓜系列制品,從而提高地瓜的附加值?如果把地瓜打皮這樣的粗加工活交給種植戶來做,不僅能讓種植戶增收加工費,還可以讓個頭大的地瓜增值……
另外,從4月到10月,160天的辛苦勞作,種植戶只能靠賣地瓜賺個1000多元,不多,不夠!如果開發地瓜葉和地瓜梗呢?種植戶的收益除了地瓜,還有額外的增收項。
目前,“人之初”已經與北京的某知名包子鋪達成初步協議,該包子鋪對其提供的地瓜葉包子餡料非常感興趣,如果達成正式供貨協議,地瓜葉和地瓜梗的這塊收益,種植戶們是收定了!
明年,常彥磊想成立地瓜聯社,土地所有權不變,實行統一規范化管理,機械深耕、規模作業,既能提高產量,又能為農民減輕體力負擔。
“地瓜能否像蘋果一樣,分級儲存?能否解決氧化問題,做凈菜模式?……”
截止到9月,常彥磊已經四次進京,10月,又去了兩次,“我去中國農大找專家,請他們幫忙解決種植和儲存難題。”常彥磊滿懷信心地說。“躺在被窩里永遠沒有風險,可是心中有鄉村振興的夢想啊!年輕就是要多奮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謝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