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步于田園,振興在鄉村,中樓鎮——
馬鬐山窯里田園綜合體引領鄉村產業振興
中樓鎮是嵐西北區域扶貧重點鎮,屬于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該鎮按照市區新一輪林水會戰的要求,認真領會“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新理念,堅持把林水會戰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去冬今春對馬鬐山窯里片區進行了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并以此為契機規劃建設了馬鬐山窯里田園綜合體。
該項目位于馬鬐山下、潯河岸邊,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完成投資4.2億元。2018年11月份,中樓鎮聘請北京讀道文旅規劃設計團隊進行了總體規劃,按照“旅游+產業+鄉村”三位一體、三產融合、三生同步的發展模式,規劃打造了“一心、一廊、二環、八組團”(“一心”是旅游集散中心;“一廊”是山水秘境風情廊;“二環”是山水秘境體驗環和山水秘境印象環;“八組團”是鳳凰山水中心組團、鳳凰窯里度假組團、鳳凰禪韻觀光組團、鳳凰農業科技組團、秘境花海探秘組團、秘境尋遇婚慶組團、秘境山水游樂組團和秘境漁家體驗組團)。
“再過段時間,這座橋修好了,潯河兩岸又多了一個連接點。”日前,在馬鬐山下,潯河上一座即將竣工的橋,讓經過此地的人都高興地說,它建成后,從潯河域到玉村,又多了一個方式。
“修好了路,建好了橋,栽好樹,種上了花,還修建了廣場。”從山上勞作回來,在白馬廣場休息的村民劉美芬說,兩年來這里的變化太大了,以前因為道路不好進出都很困難,如今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已有游客慕名前來游玩。
劉美芬所感受到的變化正是,嵐山區中樓鎮通過不斷努力,用實際行動回應著這個區域建設初期的美好期待,那就是建設一個一頭連著都市人鄉愁與田園憧憬,另一頭連著鄉村商業價值與產值的田園綜合體。
這個總規劃面積16.8平方公里,涉及7個村6200口人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該鎮從2018年11月開始了總體部署,聘請專業設計團隊進行了總體規劃,按照“旅游+產業+鄉村”三位一體、三產融合、三生同步的發展模式,努力建設成山水林田路要素集聚、農旅文資源集成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格局。
高標準修建的柏油環山環庫旅游道路22公里,與馬鬐山、翟姑山、鋸齒山、潯河遙相呼應,同復墾治理礦山5處、新增造林綠化面積8000畝一起,勾畫出一幅美妙和諧的綠色生態畫卷,儼然已經成為該田園綜合體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原有的馬鬐山風景區還將不斷打造升級,以此為輻射帶動,加快景區周邊村莊打造、旅游產品開發銷售、特色鄉村文化、特色鄉村民俗、特色鄉村餐飲等開發建設,拉長鄉村旅游業發展鏈條。
生態不斷修繕,基建不斷完善,中樓鎮的依托田園發展產業的腳步也悄然開始。
有著田園夢的多個老板已經來此落腳。
日照玉村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老板張玉村,在外面摸爬滾打十數年,一直有一個田園夢,兩年前,他的夢想在潯河岸邊落了腳。
2017年,張玉村流轉了300畝土地開始了蔬菜水果種植,利用該區域水、地、人等原有的元素,渾然天成地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不僅吸納了周邊村民就業,還提升了土地的生產效能。張玉村努力在保存住原有生態元素上,發展產業,他說雖然時間尚短,自己的很多想法還在需要驗證,但良好的開端已經讓他對自己的選擇充滿信心。
與張玉村有著同樣認知的潯河峪四季水果采摘園,正逐漸建成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的產業,將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進行有機結合。
游客吃的魚,是潯河里的淡水魚;菜,是山坡上的野菜,保證既經濟實惠,又吃得綠色健康。
“農業生產是田園綜合體的根基,所以馬鬐山窯里田園綜合體保留了原有土地上的一些種植業,繼續種植著桑葚、草莓等水果及各類花卉蔬菜苗木等。”潯河峪四季水果采摘園負責人李慶英說,潯河峪四季水果采摘園的一系列農耕體驗、自然教學、商品銷售等服務活動,也都是基于農業種植所衍生出來的。
讓一產和三產緊密結合的一個最大紅利,就是拉動農業產值和農民就業。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與原來農產品按普通渠道流向外部市場不同,將來馬鬐山窯里田園綜合體種的農產品通過游客消化,或成片高效種植,產值成倍提升。
這片區域及周邊是中樓鎮省定貧困村的集中布局區域,共有省定貧困村5個,貧困人口575戶1015人,近來,完成各類農田水利項目近20項,通過飲水上山、自壓回流和管網聯通,不僅使該區域近萬畝農田實現有效灌溉,還有力保障了該區域6000余人安全飲水問題,使這片區域的土地效益得到了明顯提升,原來這里的土地僅有180元/畝,通過實施綜合治理后現在的土地價格攀升至800元/畝。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產出和質量,潯河峪、玉村等鄉村旅游項目都聘請當地人為工作人員。農民在家門口工作,年收入增加。
田園綜合體代表了一種鄉村發展理念轉變,它在中樓鎮人的不懈實踐中開始慢慢融入馬鬐山下的這片土壤,一群心系田園的鄉村振興探路者,開啟了田園綜合體的美麗實踐。(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季平 通訊員 戰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