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訊 16年前,2003年3月31日,日照鋼鐵產業在嵐山啟航。在這塊熱土上,見證了民營鋼企奮發昂揚、快步邁入全國鋼鐵企業第一梯隊的奇跡;
6年前,2013年3月1日,山東鋼鐵日照精品基地項目在嵐山解纜。承擔著國家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的重任,源自調整、變革的頂層戰略,闊步前進,攻克了無數難關、高地,展現出雄渾氣魄。
“努力把精鋼基地打造成科技研發的集聚地、工業旅游的目的地和綠色發展的新標桿。”2017年8月17日,省委書記劉家義來日照調研時對精鋼基地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動能轉換引領產業升級———
代表世界軋鋼頂端技術的ESP生產線,全球共5條,4條在嵐山,從鋼水變成鋼卷只需 7分鐘,至少節能50%,節水70%,節省占地2/3;138項全球、全國首創及前沿鋼鐵產業科技在嵐山孵化和成熟,三名工程院院士加入山鋼團隊,參與研究和轉化。
龍頭項目引領,改革進程蹄疾步穩。近年來,嵐山區堅決執行省市決策、規劃,集中精力布局“吃鋼嚼鐵”項目,加速建設鋼鐵配套產業園區。
全市70余平方公里的鋼鐵配套產業園區,主體在嵐山。為支持鋼鐵產業發展,嵐山區整體搬遷了13個村、6132戶,騰空土地3萬多畝,全程平穩順利。
如今,劃分為6大板塊、14類細分產業的鋼鐵配套產業園區建設已經起步,26個項目已率先入駐園區,涵蓋鋼材精深加工、先進裝備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產業。為進一步提高園區服務和承載能力,嵐山區還高標準規劃了鋼鐵文化城堡———綠冶鋼鐵小鎮,鋼鐵博物館、主題公園,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都將陸續拔地而起。
依托“世界級”工業制造基地的巨大潛能,嵐山區聚力“雙招雙引”,分別成立了上海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協同招引中心,以“飛地”模式,雙向招引+孵化,實現兩地資源的高層次融合,構成了嵐山與外部世界的同頻共振、生生不息的發展脈動。數據顯示,嵐山(北京)協同招引中心自去年8月份設立以來,累計招引、簽署、落戶合作項目11個,落地人才項目11個;“嵐山·上海協同創新中心”已經對外掛牌,已有7家企業和商會進駐、3家企業落戶嵐山。
綠色發展,環保先行。作為工業基地,嵐山勇于擔當,一手抓轉型升級,取締落后產能,建立能源轉化體系,實現海水淡化與化工利用,煤氣回收與發電利用,爐渣加工與建筑利用,變廢為寶,熱盡其用;一手抓排放管控,委托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展大氣污染源解析,執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保持“零容忍”的督察與問責力度,說到做到,越線必罰。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關公司計劃用3至5年投資300億元,實現超低排放;山東鋼鐵日照精品基地項目環保投資達64億元,占總投資的1/7,是目前國內環保投資及比例最高的鋼鐵項目。
2019年,嵐山區緊扣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依托設計年產4000萬噸先進鋼鐵產能的規劃,堅持“產業為本、文化為魂、濱海風格、鋼鐵特色”的理念,聚力將嵐山打造成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精品鋼鐵制造產業基地,發展成為輻射帶動魯南城鎮發展帶的城市副中心。(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惠雪燁 通訊員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