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從諸城師范畢業(yè)后,我滿懷激情響應(yīng)黨發(fā)出的“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毅然來到了偏遠的黃墩小學任教。
黃墩,地處日照最西邊,離城一百多里。當年通往黃墩的是一條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教育局為我們雇了一個挑夫挑著行李,徒步向黃墩進發(fā)。
從小沒見過山,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腿像灌了鉛一樣,又沉又酸,大汗淋漓。爬到猴子頂,實在走不動了,便四仰八扎地躺在路旁的樹蔭之下。見此情景,挑夫就自己先去黃墩報信。
過了好大一會兒,突然傳來一陣塔塔的響聲。順聲望去,只見幾個黑影正向我們靠近。我們坐起身,一看,挑夫領(lǐng)來三個人,一人牽著一頭毛驢。
“你們是教育局新分來的老師吧?”來人問道?!笆?!是!”我們?nèi)她R聲回答?!翱焐象H吧!”,三位領(lǐng)導模樣的長者,把我們分頭撮上了小毛驢。據(jù)介紹,三位來者:一身農(nóng)民打扮的莊戶干部是黃墩區(qū)長劉世東;身著半土半洋束裝的是文教助理張敦忠;另一位胡子拉碴,看上去大約有五十幾歲年紀的是小學校長鄭景三。黃墩教育界的最高領(lǐng)導一齊來接我們,頓時,一股暖流在我心窩里涌起。三位領(lǐng)導牽著驢不一會兒就把我們接到了黃墩小學,老師們分列路口兩旁,夾道迎接。
黃墩雖地處偏遠,但政府為支持老區(qū)教育,專門撥款建起的學校校舍卻很齊整,一色的青磚青瓦。五間教室,兩間辦公室,還有一間校長、主任辦公室,一間女教師宿舍及兩間伙房。為全縣新建的“五年一貫制”試點學校。這里雖然地處偏遠、文化落后,但這里的人待人熱情、忠厚樸實。每當星期天家庭訪問時,家長總是熱情接待,臨走時,花生、栗子硬向兜里塞……山區(qū)人民的熱情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恨不得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備課,星期天家訪、掃盲、輔導民校,暑假、秋假幫農(nóng)民收割、種地……
1960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diào)到日照函校。
1970年,黨號召知識分子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我攜家?guī)∮謥淼搅它S墩西部山區(qū)的董旺莊小學。
期間,我發(fā)現(xiàn)不少殘疾兒童每天都要家長背著上學。這對家長來說是個大負擔。當時我是學校唯一的公辦教師,成了不是負責人的負責人。我就發(fā)動教師們分工負責接送這些殘疾兒童上學、回家,把溫暖送到家長、孩子心中,學生和家長們很受感動,也密切了學校和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不少殘疾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學習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
董旺莊兩個山頭離校遠,山路陡峭彎曲,孩子來上學每天都要上溝爬崖、趟水過河,需家長護送。春夏秋冬,風里雨里,十分不易!于是,我就與村委和貧下中農(nóng)商量,在兩個山頭各辦了一個山頭班,派一名專職教師輪流送教上山,以解決山上孩子上學的困難。沒教室,就找民房;沒課桌,就壘土臺;沒坐凳,學生自己帶;黑板、粉筆等其它用具由大隊統(tǒng)一解決。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兩個山頭班就宣告成立,學生、家長高興得熱淚涌眶。
在山區(qū)辦山頭班,當時為山東首創(chuàng),《大眾日報》對此很快作了報道。
對此,縣教育組也十分重視,郭組長親自帶領(lǐng)全縣中、小學校長在董旺莊小學召開現(xiàn)場會,并到東山、西山兩個山頭觀摩。
日照辦山頭班的消息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前來參觀學習者絡(luò)繹不絕。
現(xiàn)在我們已滿頭白發(fā),年過耄耋,看看如今教育的發(fā)展變化,想到當年支教的夢想早已變成了現(xiàn)實,感到莫大的欣慰。啊,如果還有來世,我多么愿意重回日照山區(qū),回到山區(qū)的百姓、孩子中間,同他們一道,為山區(qū)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呀!
(來源:俞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