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從“臟亂差”到“美如畫”;從爭當“城里人”到“圓夢田園”,看鄉村振興視野下——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侯慶萍 藍莓火了!大豐收!盤算著今年的收入,東港區陳疃鎮卞家莊村村民潘杰與記者分享豐收的喜悅:“2016年,看到鎮上大力扶持藍莓產業,我將村子南側年收入僅有幾千元的2畝蔬菜暖棚,改種了藍莓,今年藍莓正好進入盛果期,除去人工、管理等費用,凈收益達到了20余萬元,再加上20畝露天藍莓,今年僅通過藍莓這一項產業,就實現了凈收入40余萬元!” 三月桃花六月桃,眼下正是吃桃的好時節。走進莒縣安莊鎮張博士溝村,放眼望去,一片桃林望不到邊,一顆顆碩大金黃的鮮桃掛滿枝頭,果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走進竇家臺子村,猶如走進了江南水鄉。湛藍的天空下,齊整的村居依山傍水,街面清爽整潔,街頭綠樹紅花,整個村莊顯得既樸素又清新。 鄉村振興需要誰,又當依靠誰?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在孟浩然筆下,悠然的田園生活讓人心生向往。時代在變,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變,那份鄉愁情結也從來不曾改變。 然而,實施鄉村振興,僅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懷還不夠。頂層設計的導向,國家、省市層面的政策支持,資金、技術、人才等諸多因素的有機融合,才能讓廣大農村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繁榮景象邁進。 伴隨著采訪的深入,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從高效農業區到產業基地,從家庭農場到田園綜合體……記者看到了一張張奮戰在日照鄉村振興一線的鮮活面龐,也被他們的實干精神所打動。 這些人中,有實干苦干的基層干部,他們扎根鄉村,以村為家,風里來、雨里去,為了鄉村建設和農民致富,籌資金、謀項目、辦實事、解難題,是鄉村振興當仁不讓的好參謀、好助手;這些人中,還有諸多返鄉創業者,他們心懷夢想,帶回了多年在城市打工積累的人力、技術和資金優勢,汗水灑阡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人中,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的農民群眾,他們重新審視腳下的土地,建設和改造新農村,為鄉村振興凝聚磅礴力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施展才華于日照廣袤的田野,鄉村振興的日照路徑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日照鄉村“新”變
嘗到甜頭的潘杰,借著全鎮大規模發展藍莓產業的契機,今年又新增加藍莓種植面積180畝。“趁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加入到藍莓產業振興的大軍中,把藍莓的金字招牌打出去,這也是我作為陳疃一份子的使命。”潘杰目光中透著堅定。
從往昔“土里刨食”到如今“土里刨金”,如何實現靠種地賺錢?陳疃鎮依托藍莓產業,探索“農業+”新模式,破解了一系列三農難題,打造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陳疃樣板。
“陳疃藍莓”,看似只是一個產業發展項目,探索出的卻是鄉村的未來,折射出的是鄉村振興的潛力與希望。
在日照,像陳疃鎮一樣的鄉鎮何其多!憑借對自身優勢和發展愿景的清晰洞察,日照發力鄉村振興,將“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有機融合,積極引導一批有情懷、有學識、有技能的新農人投身廣袤田野,推動著農業和鄉村的變遷,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日照路徑”。
“這個黃桃是中油4號,又大又甜,十分暢銷,蘭州、浙江、大連等地的桃商都慕名前來收購。”該村種桃大戶李京東告訴記者,今年是桃樹生長的第六年,已經進入了生長的穩定期,畝產可達2500多公斤,每畝凈收入達到10000多元。
“看到種桃的大好前景,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自覺加入種桃的行列中,現在村里已經發展形成了千畝桃林,十余個品種!”李京東言語里道不盡的喜悅,現在種地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老百姓的勁頭足著呢,這樣的日子,有奔頭,有希望!
而為了適應市場,安莊鎮成立了黃桃協會、建設了黃桃批發市場,“安莊黃桃”也已申請國家地理標志。如今,安莊鎮將林果業作為“興鎮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先后發展千畝林果業大片11處,林果面積達2萬余畝,建成了全市最大的黃桃產銷基地。
一枝獨秀不是春。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美麗經濟、幸福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口袋”鼓起來,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
圍繞產業振興,日照積極爭引國家和省里重點項目,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統籌引導各部門各類資金資源,向鄉村振興重點區域集聚,集中打造一批樣板工程、精品工程,以壯大規模、優化結構、打造品牌為方向,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產業鏈條的延伸,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新動能培育不斷加快。
來自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9200余家,其中“新六產”帶動主體共有614家,年銷售收入147.4億元。全市特色種植業總面積突破150萬畝,其中茶園面積27.8萬畝,今年上半年春季茶葉實現產量、產值雙提升的良好態勢;已培育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商標名牌81個、“三品一標”產品561個;全市現有日照綠茶、五蓮國光蘋果2個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放眼日照,南湖鎮的特色苗木、招賢鎮的玫瑰、小店鎮的綠蘆筍、松柏鎮的櫻桃、巨峰鎮的茶葉……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蓬勃興起,一個個強農富民項目落地生根,有干頭、有賺頭、有奔頭的新農業正噴涌出旺盛的生命力。
借力鄉村振興戰略,竇家臺子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通過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提升,使鄉村煥發美麗新貌,也變身為鄉村旅游的“打卡地”。
事實上,又何止竇家臺子村,這樣的村莊在日照俯拾皆是。從普遍存在“臟亂差”,變身美麗、生態、宜居的新家園,諸多鄉村華麗嬗變,靠的是什么?
靠創新!靠繡花一樣的精細化管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生態宜居的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題中要義。在鄉村振興中,日照創新解題思路,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好做法延伸到街道和鄉鎮,以問題、創新、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抓手,精準回應百姓訴求,積極探索建立全域統籌、責任成鏈、精準考核、長效管理的城鎮精細化管理制度體系,闖出了一條全域化城鎮精細化管理的新路子。
于一點一滴中,鄉村的布局日益優化,鄉村的層次不斷提升:全市55個鄉鎮、街道駐地共鋪裝、硬化道路68.32萬平方米,大街小巷整潔干凈;新增綠化面積382萬平方米、街頭綠地公園51處、街頭節點綠地130處,生態優勢得到彰顯;新建改建公廁60處,新增垃圾箱5600處,提升農貿市場70處,老百姓出門有市場、有公園、有公廁、有垃圾清運。
鄉村建設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我市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等陣地,組織開展文化禮儀、文藝演出、道德宣講等活動,不斷構筑文明鄉風、培育新型農民,努力讓農村環境美、風尚美、人更美。
汩汩溪水延綿村里,鄉間小路、庭前屋后干凈整潔,寬敞明亮的農家院歡聲笑語,生態宜居與文明風尚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鑲嵌在綠水青山間,熠熠生輝。
鄉村振興戰略激蕩著農民,更召喚著大量城市工商業者投身于這片廣闊天地。如今,一批批有情懷、有學識、有技能,熱愛農村、有所堅守、耐得住寂寞的“新農人”,正成長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擁有田園夢想,又看好農村的廣闊前景,在外打拼十多年的張玉村把夢想安放在了嵐山區的潯河岸邊。
依托該區域獨有的水、地等自然資源,張玉村通過土地流轉、與當地合作社合作等方式,開發土地2000余畝,重點建設集高標準蔬菜大棚、水果大棚、旅游采摘觀光大棚,辦公樓、蔬菜加工車間、恒溫庫等于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
“農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但我們已經從不盈利開始慢慢盈利,相信只要一步步穩扎穩打,肯定會有明朗的未來。”盡管創業的時間尚短,張玉村的很多“圓夢”工作仍在摸索中,但良好的開端足以讓他對自己的選擇充滿信心。
越來越多的“張玉村”逆向而行,走進農村、扎根農村,成為“新農人”。而這些返鄉創業者的的底氣,正來源于日照發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氣魄和定力。
看好鄉村振興,48歲的許家金返鄉創業了!他將目光盯緊了特色產業:“陳疃鎮是全省規模最大的藍莓生產基地,但藍莓食品加工市場還是空白。”
老家陳疃鎮許家洼村、“從苦水里出來”的許家金,現如今擁有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的蘭香食品有限公司。一直夢想創業反哺家鄉,如今又嗅到了商機的許家金,當即拍板作了決定。“現在,我們新研發的藍莓餅、藍莓月餅等藍莓加工產品,市場銷量很好,每天銷售額近8萬元。”真切感受到在農村也大有可為的許家金,對未來已經有了新期許。“下一步,我們將結合當地產業規劃,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企業。”
守住鄉愁,擁有“回得去”的鄉村,一批批新農人,正用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意志,在廣袤田野里播種夢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