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天,他帶著人在現在的嵐山區安東衛街道北門外村和秦樓街道雙廟村,種下了日照的第一批茶;時間長了,不去跟茶農聊聊天,不去看看茶樹長得怎么樣了,他就覺得像缺了點什么似的;日照綠茶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讓他時刻惦記著……
九旬老人的綠茶情緣
——訪原日照縣委書記、日照“南茶北引”奠基人牟步善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記者 陳曉波 張守坤
特約記者 陳永強
如果說譚啟龍是山東“南茶北引”的謀篇布局者,那么,牟步善則是綠茶入駐日照的奠基人。
牟步善,原日照縣委書記,在日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曾任日照縣委副書記、書記,共計二十余年,他親手栽種的毛竹已經發展成江北第一竹林,他引種的茶樹已經發展到了20萬畝,他參與領導興修的水庫現在每天主供日照城市用水。即便是離休之后,牟老依舊關心日照的發展,從事革命傳統教育、為茶園建設建言獻策、指導修建水利工程,忙個不停。直至今日,牟老不論走進哪個村莊,老茶農們對這位慈善的老書記毫不見外,鄉親們都把他當成自家人,尊稱他為“老牟”。
退休以來,本該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卻閑不住,他始終惦念著茶園,每年不下十次前往各個鄉鎮和茶葉市場。和茶農聊天、看茶工采茶是他最大的樂趣。
日照綠茶就像他的孩子,如今,50余年過去了,這個孩子也已知天命。
譚啟龍1954年從浙江調任到山東,不久后,山東省委、省政府就形成共識:要把南方的一些優質茶樹往山東引。牟老說:“我們日照,就是當時第一批被選為試驗地的,從1955年開始接觸,做準備工作,鉆研技術、選址、選種、多次試種,到了真正種植試驗成功已經是1966年了。”
1963年,年富力強的牟步善就任日照縣委書記,是日照“南茶北引”的開創者、引導者和實踐者。除了執行上級指示,牟步善認為,日照當時發展茶葉還有三個可行的因素:一是日照人有喝茶的習慣,原先臨沂地區從南方購來的茶葉,大部分都銷往日照;二是日照的空氣、溫度、濕度適合茶葉的生長;三是當時省委提出了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茶葉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這使得種植茶葉有了政策依據,所以“南茶北引”可以一試。
牟步善說,最開始試種,省里非常重視,派劉凱(已逝,日照人,時任山東省商業廳廳長,在五蓮當過縣委書記)親自帶人來日照選址,魏延柱(時任日照縣商業局辦公室主任)負責聯系接洽。
“當時經過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先用小面積試驗的辦法來引種,最終敲定的兩塊實驗基地,一個是安東衛北山(現在的嵐山區安東衛街道北門外村),另一個是絲山雙廟北山(現在的東港區秦樓街道雙廟村)。這兩個地方因為是朝陽型山區,在這里搞試種尤為適宜。”牟老說,當時縣委、縣政府還特意組建了和縣商業局平級的“多種經營辦公室”,專門負責此事。因為“南茶北引”是個新生事物,當時在日照種茶,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日照縣從1965年著手準備引進綠茶,1966年春天,在上面兩個村種下了日照的第一批茶,共8畝7分地。“當時縣委派人,基本上每天駐扎在茶園,過冬時,組織農民用草蓋,用松枝蓋,用水澆,比帶孩子還用心。”牟老說,如此這般小心呵護下,當年試種的茶樹成活了還不到一半。
第二年起,茶葉推廣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先是推廣到巨峰東、西趙家莊子村,日照街道的上李家莊子、厲家頂子等村,當時縣委班子成員在農村駐點時,也都積極進行茶園推廣工作。牟老說,日照茶的發展是從點到面逐步推廣的,從當初一兩個生產隊開始試驗到發展到十幾個、幾十個、幾百個,綠茶開始在日照遍地發芽。
牟老介紹,最初政府也是以試驗性的態度去動員群眾種茶。很多群眾都是抱著“能行就干,不行就算”的態度。一些村里的群眾,一聽說要種茶葉,更覺著這是個稀罕景兒,并感覺有些懸,并且懸得有些離譜!南方天氣暖和,氣候濕潤;咱們北方,一到冬天,天寒地凍,凍不死才怪呢!還有的說,咱們這里本來土地就少,都種糧食還吃不飽肚子,如果種上茶葉,弄不好,搭上一年的工夫,白白少種了兩茬莊稼;就算活了,指望用它來賺錢,還不知猴年馬月!
“做事還需要堅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只要能堅持下來,就能這么一點點發展起來,”牟老補充道。日照在1966年的時候只有2個大隊(村) 8 畝 7 分地種茶,到了1967年是14個村,1968年達到23個村,不僅面積越來越大,成活率也隨之正比例攀升,1968年的時候,成活率已經達到80%以上了。三年實驗有結果了,“南茶北引”在日照成功實現了!
“南茶北引”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做起來了!
日照縣的“南茶北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日照縣召開了“南茶北引西遷”經驗交流會,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6個省區都派人參加了這次盛況空前的大會。與會人員對日照縣的“南茶北引”大為驚訝和贊賞,他們對于南方的茶葉能在北方落戶十分好奇,也因此在日照進行了大量的參觀和學習。
到上世紀70年代,日照茶葉種植已經發展到300多個村,而且種的品種都不一樣。1980年,全日照縣共有333個村種茶,茶園面積達到了10189畝。規模達到100畝以上的村,就有十五六個,達到50畝以上的村,有50多個。隨著茶園的擴大,產量也在逐步提高,牟老說,據調查,當時每畝地平均能產70多公斤的干茶。這么高的產量和質量,一直居全省首位,接近全國的產茶水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每畝能產1000多斤好鮮茶,能出200多斤干茶。
而此時,問題也出現了,茶葉凍害、蟲害、病害時有發生。“我每年都去杭州的國家茶葉科研機構駐地學習,還邀請專家來日照給茶農指導講課,這么一來,茶農也都成了半個專家,茶葉質量不斷提高。”牟老說,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照茶業的發展勢頭,就越來越好,不但可以自產自銷,也開始向外推廣銷售了。可惜那時候沒有大型的炒茶機,炒茶質量也遠遠不如現在。但是咱們都是用土肥養茶樹,北方的好水土孕育的茶葉就是好,炒出的味道沒的說。這種獨特的“豌豆香”才叫日照茶的本質,南方茶商都認可。
牟老告訴記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對日照綠茶的評價是:獨特的沿海氣候和無工業污染的地理條件,孕育了日照綠茶湯色黃綠明亮、栗香濃郁、回味甘醇、葉片厚、香氣高、耐沖泡的獨特優良品質,日照茶樹越冬期比南方長1—2個月,晝夜溫差大,利于內含物的積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用的微量元素,經專家鑒定,兒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別高于南方茶同類產品13.7%、5.3%。是山東省重要的“茶葉放心生產示范區”,日照綠茶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譽。
牟步善說,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種植綠茶最大的氣候問題,不外乎干旱和凍害。二者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自1966年“南茶北引”以來,日照綠茶就一直飽受凍害之苦。牟步善認為,日照茶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冬季凍害問題,日照綠茶幾乎每兩到三年就會遇到一次凍害,這直接導致大量茶樹輕則減產重則死亡。
雖然年齡比較大了,但是牟老對日照綠茶近年來遭遇過的幾次凍害年份記得非常清晰,“2004年有一次凍害,2008年有一次,2010年有一次,2011年還有一次,最嚴重的是2008年那次”,牟老從相冊中取出一張2008年春天拍攝的茶園照片,陷入了回憶:“我當時和省里一些專家、領導,在巨峰鎮轉了一圈,心里特別難過。地里的春茶一大片一大片的全是黃葉,茶農們好不容易整理的茶葉全都凍死了。茶葉用手一掰就折了,揪心的疼啊!當年日照綠茶一下子減產一半以上”。
牟步善說,干旱也是個大威脅。茶樹和其他農作物一樣,主要是靠土、水、肥,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水,沒水就沒法施肥。好多地方都面臨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幾點還是加強氣溫預報,讓茶農、茶企能及時做好預防和保護措施,再就是在培土和品種上下功夫,在技術方面采取綜合措施,以減少凍害和干旱帶來的損失。”牟步善說。
牟老個性直爽、健談,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精神頭很好,很愛笑。牟老的作息時間很固定,早起后出去散步一個小時左右,上午在家看兩個小時書報,下午去打一個半小時的門球。
“我是個黨員,一輩子都是黨員,即便離休之后也是。”牟老說,一輩子不能忘記的就是黨員的職責,忘記就等于背叛。所以即便是離休之后他也沒閑著,當起了日照市農業顧問組組長。
牟步善是日照“南茶北引”的開創者、引導者、實踐者,被譽為日照“南茶北引”第一人。這些年他一直關心日照綠茶的發展,即便是離休后,他每年都要到很多茶園去走走、看看。
“日照綠茶是我引進來的,就像是我的孩子,我對茶農和茶園有一份很深的感情,隔一段時間不去看看就覺得心里有個事,看過了之后心里也就踏實多了。”這些年牟老到底去過多少次茶園,他也數不清楚。他就觀察到的茶園發展情況、茶農遇到的難題等,會寫信給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
牟步善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位老干部,不在意珍藏金銀珠寶,卻珍藏了很多當年使用過的工具。
在牟老家的車庫內,擺放著一件1974年買的木質手推車。這個手推車,牟老一直珍藏著,他離開日照就任沂水縣和臨沂縣委書記的時候也帶著,離休之后又帶回了日照。
“它是我當年工作的見證,所以我要一直當寶貝保存著。”牟老說,當年他蹲點在農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用這樣的工具推著土和石頭,整平了日照的土地,修建了日照的水庫。
在牟老的車庫內還擺放著很多當年的物品,鐵锨、鋤頭、衣柜、床、樟木箱、書架、圖書、鍋碗瓢盆等一應俱全。
“這些都是我當年使用過的東西,那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為深刻的記憶,所以我就把它們都保留了下來,也是想留住那段難忘的記憶。”牟老說,每當看到這些陪伴多年的物件,他仿佛又回到了從前,回到了那段艱苦奮斗的年代。
牟步善說,每次下農村,他最自豪的是群眾說“老牟來了”。
“‘老牟’這個稱呼,當時不少日照人都知道,我嗓門大,很多人聽到我的聲音,就知道是我來了。”牟老說,他每次下鄉,鄉親們都會和他拉呱,因此他能真實地了解到鄉親們的需求、困難。“那時的干部和群眾就是魚和水的關系”,牟老說,他一輩子都在履行共產黨員的職責,一聲“老牟”是對他工作最大的褒獎。
“縣委書記是干什么的?就是領導群眾干實事的。”“當官的不為民干事,還當什么官啊。”
他說,當時的工業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他一年當中有60%的時間是在農村度過的,每天都和群眾打成一片,日照縣一共1000多個村莊,他幾乎都去過。
茶,不單單是在日照老百姓的心中扎了根,更牢牢地盤踞在這位老人的心靈深處。牟老是“南茶北引”的開拓者,但他絕不僅僅是開拓者,他對日照茶業發展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50余年來,他始終把日照茶的發展放在心上,對茶農、茶園有深厚的感情。“時間長了不跟這些茶農扯扯,不去看看茶樹長得怎么樣了,就覺得缺了點什么似的”。
“每年接觸茶農大約都得有個幾十次吧,茶園大體上得下去看20幾次。看看茶樹生長情況怎么樣,管理怎么樣,分析市場行情怎么樣。日照市的大大小小的茶園幾乎都跑了個遍。”牟步善認為,實地考察是必要的,搞茶業發展就要橫下心,扎下根,道聽途說是絕對要不得的。“我之所以能堅持這么多年不松懈,就是因為明白我們共產黨領導著人民所發展的事業啊,一定要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其實我這休息了30多年了,按說工作的責任,沒我什么事了。但是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來講,不退黨就沒有退休。該干的事還要干,不圖別的,就是幫著群眾把事情做好,讓群眾滿意。”
牟步善說:“日照曾經引過南杉、南竹,雖然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現在看來,還是‘南茶北引’最為成功,正是因為茶葉給老百姓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茶葉才會在老百姓心中扎根。”實踐證明,“南茶北引”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群眾的利益要求。牟老說,種茶的好處可不是一點點:第一有效增加了茶農的收入,解決農民茶葉銷路;第二是改變了環境,哪里有茶,哪里環境就好;第三滿足了人民群眾喝茶的需要,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第四由于茶葉的流通,物流行業因此有了很大的發展,物流現已成為日照比較重要的行業了;第五增加了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農民們就地打工、就近掙錢,不用背井離鄉,一天賺個百八十元的再平常不過了,收入還有保障,家庭幸福指數得到提升;第六茶業發展可以帶動新式旅游,巨峰就是搞綠茶產業帶,百里長廊,非常壯觀。
2006年,牟老得知山東省紀念“南茶北引”50周年大會召開,而且授予自己“南茶北引功勛茶人獎”時,得過無數榮譽的老人激動不已,他不顧舟車勞頓,親自前往濟南去領這個他最看重的榮譽。“雖然人民給了我這樣的榮譽,但我覺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引導工作,其實,日照茶今天的成就,都是歷屆各級黨委政府和老百姓干出來的。”老人謙虛地說。
牟步善深情地告訴我們,日照茶業一定要發展起來,紅紅火火地搞起來,鋪天蓋地地宣傳起來,有朝一日讓全世界都看到日照茶的魅力!所以說,“宣傳日照茶,很有必要也很有前途,這個是廣大干部群眾一定擁護的”。
(來源:黃海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