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費洪芹
“雖然我已經脫下了軍裝,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不能變。我愿意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解疙瘩,化糾紛,做一名稱職的人民調解員。”8月1日,正值“八一”建軍節(jié),五蓮縣街頭司法所“黨員老兵調解室”的退伍軍人張吉玲在接受采訪時說。
不只是張吉玲,在日照,活躍著一支由退伍老兵組成的鄉(xiāng)鎮(zhèn)特色化調解隊伍,他們退伍不褪色,繼續(xù)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為民調解,有力筑牢了基層維穩(wěn)“第一道防線”。
“近兩年,我市借助各區(qū)縣退役士兵專項公益性崗位安置時機,在全市多處司法所打造‘黨員老兵調解室’,讓退伍老兵加入到人民調解隊伍中,壯大了基層調解力量,現已有45名退伍老兵參與調處各類矛盾糾紛近600件。”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主動向前 耐心調解化干戈
人民調解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每一個矛盾糾紛都需要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實際情況,這也考驗著每一位老兵調解員的耐心。
叩官鎮(zhèn)磨臺子村王某某在石材產業(yè)園一礦山工作期間,因大鋸片墜落導致其骨盆受傷致殘。在醫(yī)治出院后,雙方因賠償金額問題無法達成協議。這時,礦山老板來到“黨員老兵調解室”尋求法律援助。
聽完情況介紹后,張吉玲二話沒說,主動向鎮(zhèn)司法所所長申請要求上門了解受傷者情況,親自參與調解。
“我和錢玉超等幾個‘黨員老兵調解室’的成員,主動上門做當事人的工作。”張吉玲說,“要想成功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就要不厭其煩,設身處地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主動幫助其解決難題。”
張吉玲等幾位老兵調解員憑著滿腔的熱情,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反復勸說,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王某某一家最終與礦山達成了和解協議,一起因意外傷害賠償而引發(fā)的糾紛得到順利化解。
為了讓更多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像張吉玲這樣老兵調解員的專業(yè)調解,我市依托“智慧調解”系統,實現調解員24小時在線服務,老兵調解員第一時間上門調處糾紛,切實打通法律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善打硬仗 巧化矛盾促平安
作為軍人,哪怕有困難,也要堅持到底。當了調解員,他們仍是如此。
“那天下著大雨,一輛警車帶著三輛汽車來到高澤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現場人員達到近20人,因為追索勞務報酬申請調解。”高澤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老兵調解員劉兆宸和丁金龍接到一起棘手的勞務報酬糾紛。
“此項糾紛涉及人員眾多,都是務工人員,若是處理不好,極其容易造成追索勞務報酬的務工人員情緒激動,引發(fā)不確定、不穩(wěn)定事件。”面對復雜的情況,劉兆宸和丁金龍臨危不亂,積極介入,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取證工作后,他們找到雙方當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講解、教育和勸導。
丁金龍說:“越是有困難,越要往前沖,這才是老兵調解員該有的擔當,我們采取背對背的調解方式,分頭做工作,逐一攻克,很有成效。”
最終,經過劉兆宸和丁金龍合理的調解,穆某等人順利拿到勞動報酬,園林公司的工地得以順利施工。
案情就是命令。結合轄區(qū)實際,我市推動“黨員老兵調解室”與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派出所建立對接機制,推動矛盾糾紛信息資源共享共通,形成對突發(fā)性矛盾糾紛的化解合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效能最優(yōu)化。
公道正派 春風化雨暖人心
“幸好有你們調解,沒想到兩位80多歲老人持續(xù)四年之久的妯娌‘拉鋸戰(zhàn)’,最終能夠握手言和,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前不久,五蓮縣石場鄉(xiāng)“黨員老兵調解室”的劉漢京、高雙興、胡乃連因為調解公正,受到稱贊。
而這也成為“黨員老兵調解室”工作在日照落地生根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通過“黨員老兵調解室”解決的矛盾糾紛涵蓋土地邊界、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勞動爭議、生產經營等各方面,調解成功率達到98.5%,得到群眾的高度認可。
劉漢京說:“作為‘黨員老兵調解室’的一員,能夠保持軍人本色,不偏不倚,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職責,只為群眾滿意。”
為了增強老兵調解員的職業(yè)榮譽感和責任感,我市對老兵調解員進行定期輪訓,重點講解化解矛盾糾紛的實例、技巧,以真實生動的案例講解培育職業(yè)精神。
“‘黨員老兵調解室’品牌是我市深度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效實踐,以五蓮縣為試點,在全市多處司法所全面推開,真正發(fā)揮了基層社會治理‘穩(wěn)壓器’作用,營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良好局面。”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