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來到嵐山區碑廓鎮圣公山南延路上,這里計劃實施一條三向聯通的外聯大道———向南聯通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向西連接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黃海路,向北和嵐山區疏港大道互聯互通。目前,工程已經進入圖紙審查階段。
過去,這曾是一條決不允許被打通的“斷頭路”。多年前,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黃海路早已經修到了嵐山的家門口。由于部分干部群眾當時嚴防周邊地市沾嵐山深水大港“光”的狹隘意識占了上風,原本可以通達的一條路,就成了“斷頭路”。
到底是應該關起門守著自己的“優勢資源”自力更生,還是打開門以開放的姿態抓好互聯互通?
如今,嵐山切換視角,放大格局,選擇后者!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說:“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筑巢引鳳’,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主動聯合周邊地區和經濟關聯地區,開展多方位高層次合作,促進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和協同發展。”
于是,嵐山區斥巨資打通這條“外聯路”,既要打通臨沂方向,還要提前聯通江蘇方向。不僅如此,2018至2020年,嵐山區將利用三年時間投資78.81億元,打通22條總里程233.1公里的“外聯路”。
“智者建橋,愚者筑墻。”采訪中,區長牟偉認為:“給別人發展機遇,就是給自己發展先機。基礎設施是人員、商品、資金、信息等得以順暢的物質載體,‘外聯路’的打通,將給嵐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嵐山,魯蘇兩省競爭發展的前沿陣地,更確切地說是日照市、連云港市、臨沂市競爭發展的主陣地。嵐山區曾測算過一組數據: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的新海石化、鑌鑫特鋼企業員工約一半來自嵐山;每天13000輛大貨車出入嵐山港,其中開往江蘇方向的大貨車就占到了四分之一。
在規劃的22條“外聯路”中,與江蘇省G228的連接線工程,即將開工建設,這是一條連接贛榆與嵐山城區的主干道,將極大便捷兩地人流往來。同時,為解決大貨車帶來的污染和安全隱患,嵐山區還考慮建一條從嵐山港直達贛榆區的皮帶管廊,修一條從嵐山港運輸危化品的管道到贛榆區。
在更高站位上用活“開放”這關鍵一招,牽緊“大交通”這個牛鼻子。對于“外連路”的修建,嵐山區交通運輸局局長王炳坤說:“我們要把路修到鄰省、鄰市的大門口,主動對接外省外市的資源,便捷自己的同時,吸引外地的優勢資源來嵐山發展。”
今年前7個月,嵐山港區的吞吐量已經達到11658萬噸,同比增長2.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39 . 32億元,同比增長13.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063.84億元,同比增長30.4%。
“外聯”之外,在城區尚需補大量基礎設施欠賬的情況下,自2018年起,嵐山區還將斥資50億元,投入到1000公里農村公路的“內暢”上。“嵐山絕大部分的群眾還在農村。唯有聯通,才能讓產業進入鄉村,讓村民外出就業,讓一切有利于鄉村振興的資源要素充分涌流。”牟偉說。
據悉,嵐山規劃的22條“外聯路”目前已開工15條,完成91 .3公里;“內暢路”已開工320公里,完成約220公里。(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惠雪燁 通訊員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