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惠雪燁 通訊員 王田 安釗
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提出的“而立之年再出發”的新要求,開啟了全市“二次創業”的新征程,打響了“發令槍”,彰顯了“五城同創”的堅定決心。
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嵐山區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黃海明珠、鋼鐵新城”這一目標定位,堅持“產業為本、文化為魂、濱海風格、鋼鐵特色”的發展理念,將嵐山打造成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宜居宜業、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生態新城。
慶祝建市30周年之際,嵐山也迎來了15周歲生日。過去15年,嵐山在發展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GDP、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呈幾何級的增長,GDP增長9 .14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4. 37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6.14倍,港口吞吐量增長16.94倍……今年,成功躋身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89位,由一個“大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濱新城。
但是,對照全市“而立之年再出發”的新要求、對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嵐山區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短板也較為突出。來風華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嵐山最大的短板就是工業結構不均衡,“有高山無群峰”,城市綜合吸引力不強,招引人才、留住人才比較困難。
有短板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差距無動于衷、無能為力。來風華說:“嵐山區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采取有效措施,盡快補齊短板,變壓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以全新的作為開啟新征程,跑出縣域經濟發展‘新速度’。”
—— 突出抓好“雙招雙引”。聚焦“十強產業”,創新實行“1+4”即1個決策小組+4個工作推進專班的模式,探索推進“招商+孵化”等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上海協同創新中心和北京協同招引中心等平臺作用,采取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大力招引“吃鋼嚼鐵”等項目。同時,健全完善“6+11”分線運作機制,實行領導包保責任制和臺賬式管理,確保項目、人才招得好、落得好。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先行示范區為目標,積極發揮4000萬元的新舊動能轉換發展專項資金作用,加速推進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等“七大專項”和創新驅動等“六大行動”;大力實施“十百千”骨干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加快創建省級高新區,成立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推廣服務中心,精心編制農高區規劃,抓好北方茶業科創中心運營管理。
——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大力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扎實推進城中村拆遷改造;加快推進巨峰茶香小鎮、虎山綠冶生態鋼鐵小鎮、高興五金科創小鎮等平臺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優質載體;全力服務山鋼礦石碼頭、實華30萬噸原油碼頭等港口配套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嵐山國際航貿綜合服務區、數字供應鏈等項目。
——持續優化發展環境。積極優化創新、營商和生態“三大環境”,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出臺激勵扶持政策,全力推動省級創新型區縣建設;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認真落實優化營商環境100條,使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便利。重點項目全部實行并聯審批、容缺受理,主流程審批時間控制在33個工作日以內;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四上四壓”要求,確保在打造先進鋼鐵制造產業基地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