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孟凡虎 通訊員 劉鵬 張千里 劉書佳
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長428公里,起自山東港口日照港嵐山港區輸油站,到博興縣京博輸油站,這條“鋼鐵油龍”跨越了6個地級市,10個縣區。2018年6月15日,項目正式開工,時下,日照港—京博管道建設正駛向快車道。
這條“鋼鐵油龍”對山東港口集團日照港和當地企業發展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效益,又將怎樣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建設中的輸油管線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10月11日—15日,本報記者與日照港融媒體中心、直播日照記者組成采訪報道組,共同來到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施工現場。
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濱州博興縣境內,魯北石油煉化企業聚集地。秋風乍起,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
“轟隆隆……”日照港—京博管線工程定向段第四標段施工現場,吊機發出轟響。對接管道、焊接……工作人員站在泥濘的土地上,馬不停蹄加緊施工,場面熱火朝天。
“雖然鋪設管道不易,但建起來就是實實在在的效益。”日照港港達管道輸油有限公司經理任生說道。在剛剛收割的田野上,一根根巨大鋼管首尾相接,向南綿延而去。
將原油通過管道從港口直接運送到客戶家門口,再將成品油通過管道運回來,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管線包括一條直徑為700毫米的原油管道和一條直徑為400毫米的成品油管道,壓力等級為10兆帕。
“我們正在加緊施工,多組焊接作業正在同時進行。”中石化輸油管道工程EPC項目方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魯北地區,每天有3萬余輛油罐車穿梭于煉廠與碼頭之間,而日照港—京博管線原油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1500萬噸,成品油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400萬噸,投產后將極大緩解當地交通、環保壓力。“當然,管道的壓力也夠‘猛’,壓力等級達到10兆帕,相當于100公斤。”
表面上看,建設輸油管道只是將一根根鋼管焊接起來、沉管下溝,可實際上,巨大的工程體量會放大建設難度——
管道要跨越6個地級市,10個縣區。僅在臨朐段,管道要途經5個鎮街,76個行政村,施工頂管穿越58處、定向鉆穿越3處。此外沿線種植經濟作物種類復雜,高鐵、高速、高壓線塔等工程林立,還要應對丘陵、河流、古跡等各種各樣復雜的地理條件,這都給征地協調和施工管理帶來極大挑戰。
“相對于工作的勞累,復雜的工作局面才更令人著急。”沂南段負責人韓立新說道。面對征地協調等問題,日照港有關負責人多次前往,對接當地政府,召開多場協調會,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管線早一天建成,便能帶來更多收益。工作人員不敢怠慢,沿規劃路實地踏線,用雙腳丈量每寸土地,遇到車開不進去的路野草叢、低洼山地,便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不僅如此,還要與當地發改委、土地、水利、公路等政府部門進行對接,與當地居民、企業、政府處理好關系,隨身攜帶的本子詳細記錄下沿線每一處協調難點和堵點。此外,項目人員還要應對地理條件復雜的施工環境。管道沿線穿越大中型水域23處,高速公路16處,鐵路13處,特殊地段4處。為縮短工期,節約成本,工作人員與EPC方協調討論無數次,微調線路方案,多點同時作業,保證施工進度。
互惠互利 走向未來
建設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困難重重,投資巨大,究竟意義何在?
“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開通后,預計每年為當地地煉企業節省15億元。”在淄博、濱州、東營等地區集中大規模原油加工煉廠有30余家,煉化需求量巨大。然而,當前煉化企業原料及成品油主要通過公路運輸,成本高,運輸周期長,效率低,安全隱患大,且在多次轉水或裝卸過程中會增加油品損耗。借助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原油可直接從碼頭輸送至煉油廠,成品油可以直接從煉油廠輸送至沿線直至碼頭,輸送批量大,運輸效率高,損耗低。集“船舶、碼頭、倉儲、管道、最終用戶”于一體的日照港物流鏈條和集疏運體系將更加高效,運輸成本至少降低40%。
目前,日照港已建成投用3座30萬噸級原油碼頭,第4座30萬噸級原油碼頭正在建設中。同時,擁有10萬噸級、5萬噸級、2萬噸級、1萬噸級和5000噸級液體散貨泊位各1座,形成了大中小泊位配套的綜合接卸體系,滿足原油轉水、成品油和液化品的運輸需求。憑借此條管線,加上此前已投用的日照至江蘇儀征、日照至東明兩條輸油管線,日照港也將大大提高原油疏港能力,減少庫存壓力,增大港口效益,對提升服務魯中、魯北地區地煉企業水平、拓寬港口市場具有強大的“虹吸效應”。
截至目前,日照港—京博輸油管線工程完成清表225公里,管溝開挖160公里,原油管線累計焊接216公里,成品油管線累計焊接213公里。為確保管線年底建成,工作人員還在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