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勾勒幸福畫卷 ——寫在第六個“世界城市日”來臨之際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 通訊員 徐偉 什么是世界城市日? 10月31日是第六個“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設立的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日高峰論壇發布《上海宣言》,倡議將10月31日定為世界城市日,以期讓上海世博會的理念與實踐得以永續,激勵人類為城市創新與和諧發展而不懈追求和奮斗。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第二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14年起將每年的10月31日設為世界城市日,這也是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發起設立的首個國際日。 世界城市日的總主題使用了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此外每年還根據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熱點議題設立年度主題。聯合國確定2019世界城市日的主題為“城市轉型,創新發展”。推動城市創新,建設美好家園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夢想,通過創新解決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推動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重要共識之一。 對于很多剛過不惑之年的市民而言,說起兒時對日照的印象,應該是“小”。 “以前城區道路擁擠,路面條件差,柏油馬路見不著幾條。”從市民秦云的描述中,那些過往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今年52歲的秦云,也見證了城市道路從無到有、由少及多的建設進程。 有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城市道路里程累計達到932.88公里,路網密度達到8 . 2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21.4平方米。越織越密的城市路網,補齊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短板”,暢通了廣大市民的“幸福路”。 城市在建設,路網在延伸,高樓在拔節,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陸續建成,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 如果說高樓大廈、便捷的路網是城市的“面子”,那么由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構成的安居保障體系則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無疑是城市的“里子”。 今天,當我們從空中俯瞰日照城區,綠樹掩映中的一座座高樓正在崛起,勾勒出這座城市的年輕和活力。但就在幾年前,散布其中、配套設施嚴重滯后的“城中村”,卻是畫面中不和諧的一筆。 自2016年起,日照通過建立三個體系、注重統籌協調、加強物業管理,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整治改造,讓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小區居民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自啟動改造工作以來,我市已改造老舊小區230多個,近5萬戶居民改善了生活環境,提升了幸福指數。 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新房子,同時也對居住品質有了更多新期待。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怎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不斷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始終是城市建設者再上一層樓的強勁動力。 近年來,在城市建設的帶動下,市區先后建設改造了海曲公園、興海公園、市民公園等大批公園綠地,城市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49.4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9.44平方米。 從滿足市民“盼環保”“求生態”的美好期盼入手,專門出臺藍天保衛戰防控方案,嚴格建設揚塵治理,全面推行平推式環保渣土運輸車及仿真綠植圍擋,加大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僅2018年,市住建部門就累計查處違規車輛3000余次,有效遏制了揚塵污染,提升城市“氣質”。
那時候,覺得百貨大樓以外的地方都是郊區,就連現如今燈光璀璨、盡覽繁華的新市區,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也僅僅是“郊區”般的存在;那時的萬平口,一片荒蕪的鹽堿地,如今也規劃建設為中央活力區,成了高樓林立的“新客廳”“新名片”。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如今所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四通八達的路網日益暢通,清新優美的綠色布滿全城……但當我們從深層次審視城市建設的歷程時,可以窺見:城市風貌時時變幻,但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卻是永恒不變的發展理念。
尤其是近幾年,圍繞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日照對群眾反映集中、迫切需要改造的城市道路進行集中攻堅,城市建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現在,城區道路如蛛網般密布,平整寬闊、四通八達,十分便利,這在過去是我們不敢想象的!”秦云坦言,道路一天一個樣,城市面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名市民心里都是滿滿的自豪感。
誠如斯言,道路如同城市發展的動脈,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座城市的變遷。
俯瞰日照(石臼灣)中央活力區,攬海于胸,擁灣向海,優美的自然生態中孕育著澎湃的生機活力:
網球中心、足球公園、張家臺游艇碼頭已建成使用,海龍灣、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館、滬港中心、萬達廣場、總部基地等一批關系城市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
2018年初,市委、市政府站在城市發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打造日照(石臼灣)中央活力區的決策部署,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日照特色”,構建“一核六片、港產城海”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城市建設開啟嶄新篇章。今年,中央活力區以總評審第一名的成績入選全省唯一一個綠色生態示范城區。
近年來,日照一直把城中村(棚戶區)改造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品質提升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完善改造政策,精準推進改造工作。
有數據統計,自2007年啟動城中村改造以來,全市累計拆遷改造城中村287個、房屋11.5萬處,建設安置房21萬套、1800多萬平方米。
家住天寧首府的陳阿姨感慨地說:“雖然我們是安置小區,但到處都干干凈凈,保安24小時值班,車輛管理也很規范,在這里住不但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
民生有溫度,百姓幸福感才更持久。隨著安置樓建設進程的加快,一大批群眾從低矮破舊、環境“臟亂差”的城中村搬到了寬敞明亮、舒適便捷的新樓房。
不僅如此,讓老舊小區環境“提檔升級”,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則是我市城市建設惠及民生的又一著力點。
圓安居夢,暖百姓心。安居夢,一直是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最核心的訴求,日照穩穩托起了老百姓最樸實的夢想。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從側面描繪出一個海濱城市向生態之城邁進的決心和信心。如今,以生態化視角,再看日照:青山碧波、鳥語花香,公園移步易景、水岸花團錦簇……昔日綠化面積零零星星的小城,在如今旖旎風光的映襯下,已成為市民和游客流連忘返的生態城市,宜居、秀美的居住環境嵌入了市民的幸福生活。
然而,市住建部門在助力“生態之城”建設的觸手遠遠不止如此:打響藍天保衛戰,傾力守衛日照藍!
沿著北京路向北,一路風光、一路美景。位于市北經濟開發區的白鷺灣藝游小鎮,通過“藝術+旅游”的模式,實現文化藝術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健康養老產業等產業聚集,小鎮也成功獲批山東省首批特色小鎮項目。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特色小鎮應運而生。按照產業“特而強”、機制“新而活”、功能“聚而合”、形態“精而美”的要求,我市加快培育創建了一批特色小鎮:巨峰鎮茶香小鎮、劉官莊云塑小鎮、河山鎮詩茶小鎮、陳疃鎮莓香小鎮、潮河白鷺灣藝游小鎮……一座座孕育著老百姓新生活的新型小鎮悄然崛起,在鄉村振興中孕育出一顆顆璀璨明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傳遍世界。“民生至上”理念,也成為城市決策者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循著這一理念,日照在城市建設中便民利民,在城市發展中安民樂民,以特有的魅力,滋潤著一方水土、一方人,成為一座有溫度可閱讀的現代化海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