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教體局 于曉斌
如果說一個人的閱讀就像“天地一沙鷗”,靈魂在空闊與遼遠間自在翱游寧靜而安詳的話,那么與學生共讀則“文史讀罷胸臆闊”,居斗室而能暢游天下,獨一身而能思接千載。每當聽到校園里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章子怡主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里的那句臺詞便躍入腦際———母親對兒子說:“我就愿意聽你父親領著孩子們讀書的聲音。”
央視《朗讀者》第一期有這樣的開場白: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難怪有人盛贊《朗讀者》可以鎮住一切權力、利益和諂媚與虛假。這聲音絕不僅僅停留在眼前的“茍且”,更引導人們去眺望和思考“詩和遠方”。
一本精采的書就是一片寧靜的港灣,一段優雅的文字宛如一曲田園牧歌。無論經典的沉韻還是文史的浪漫,我們都能從中領略到一種歡悅。在春天,與學生一起,扯一片云霞裁衣,拽一把清風洗面,邀辛棄疾在豪放的田園里放飛鷓鴣,去催醒播種的犁鏵;和孩子一起去觀賞杜甫那兩只穿上了柳樹綠衣的黃鸝,并一五一十細數夢里落花。夏日里,與學生一起誦讀“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朦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玲瓏的雨滴沿著心之臺階,一點一點滲出。秋天,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叫人體會到人生最好的年華是秋天,春華秋實,人生的收獲只有在此時最為豐厚;豐子愷的《秋》卻喟嘆人生易老,又道出了人到中年,心情漸入超脫之境的自豪感;新月詩人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仿佛使我聽到了秋天在耳畔竊竊私語。有雪飄落的冬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句,成為我們可以依偎火爐的最好理由……我們一起仔細地回味著,咀嚼著,柔婉親切的日子和細細密密的生活節奏,被深情如風的文字拂過,溫暖著,讓我們懂得好好珍惜這份閑情,好好咀嚼這生命的滋味。古詩云:“書自心靈深處香,月從峰巒缺處明。”“此樂只應書上有,別有天地非人間。”有何不快樂?而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看小學生天天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如同一顆種子的由萌發而生枝葉,而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這里有極大的快樂”。一生如斯,夫復何求?
和學生一起讀書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生命的狀態。此時,沒有了師道尊嚴和學生的喏喏,有的只是從小說的濃釅中所咀嚼出的世間百態,從散文的淡泊洋溢出的逸致閑情,從詩歌的甘醇體味到的人生真諦。每當會意處,師生相視會心一笑,恍如剛才已踏上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的小舟,而“沉醉不知歸路”。這就是師生共讀的真實寫照吧!
古人云“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書有華,秀于百卉”。常常想起陳忠實《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他每日晨起誦讀,“誦讀已經不是習慣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不得牙齒的反復咀嚼,咀嚼到后來就連什么味兒也沒有了;只有圣賢的書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正是由于先生持之以恒的每日晨起的誦讀,讓朱先生成為了白鹿原上的光源,而先賢圣哲遺留下來的經典,又成為朱先生思想的光源。而先生提倡的“學為好人”這四個字早已融進我和學生們的血脈中了。
不知誰說過,當書和校園邂逅,如同寺廟里縈柱繞梁的晨鐘暮鼓,朗朗的書聲便是校園里的天籟,是菁菁校園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