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史樹梅 通訊員 盧立平
一頭牽著瓦日鐵路,一頭擁著浩瀚大海,位于中央活力區核心部位的海韻廣場智慧物貿綜合體項目正好處于日照陸海交通的交會點之上。
“不出兩年,這里將長出一個智慧物貿新坐標。”雖然390米超高層國際5A甲級寫字樓尚在樁基施工階段,但這并不妨礙項目負責人張建峰對綜合體發展構想的解讀。搭載著云計算的國家級智慧物貿大數據平臺一旦建成,輻射出的集、運、銷等上千條信息脈動,將使國內500多家煤礦、800多座煉油廠與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無縫對接。
何止一個海韻廣場。有了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臨港涉海產業轉型示范區等眾多國家、省級發展戰略要素的疊加,被推上了新一輪發展“風口”的中央活力區,已經成為眾多新經濟新業態所青睞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在這個42平方公里的沿海狹長地帶,隨著海曲科創中心、智信中心、KOL創意產業園、數字影視創意產業園等一個個樓宇產業園項目快速推進,吸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風口產業在此孵化成長,釋放著東港加快發展的新動能。林立的高樓大廈變成了一個個立起來的創新產業溫床,培育著這座海濱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主攻方向,近年來,東港區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招引方法,聚合人才、資金、產業等要素資源,加速城市經濟轉型。當“端、云、網、智”等一批新興數字技術在商貿、物流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海曲科創中心、山東黃海數據科技公司等一批“互聯網+”平臺項目和企業相繼落戶,一個個“數字經濟引擎”正在東港持續做強做大。
既有電子商務、云計算、智慧城管等數字產業化的創新實踐,又有浣洗、學幫信息科技等傳統行業產業數字化的創新矩陣,植入“數字基因”的東港服務業已經走出深閨,在線上線下互動中登上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高地,其活力不斷涌現。
“互聯網就意味著‘精準、高效’”,對于能鏈集團創始人戴震來說,有了能源數字化開放平臺這個智慧大腦,可以精準配置、有效引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通過AI、大數據、ALOT和大中臺等技術,能鏈集團打通了成品油上下游全產業鏈,橫跨商業、金融、物流、云計算各個領域,實現了能源供需兩端的數據化實時連接,油、電配置效率均比人工服務模式大幅提高。
在建設日照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主體功能區的過程中,集中了大量商務、物流等服務業的東港區正在把互聯網思維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到物流、貿易、商務、旅游等各個經濟領域,在推進商業模式創新中加快產業升級,舉全力打造“云上東港”“智慧東港”。
“方便、快捷,讓消費者能‘隨心隨意、隨時隨地’下單洗衣服,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力。”浣洗公司創始人劉雙瑞向記者模擬演示了整套洗滌流程:用戶關注“浣洗”微信公眾平臺—下單—順豐2小時內上門取件—歷經消毒、清洗、熨燙等16道工序—72小時內完成洗滌送回用戶。
采取“互聯網+洗衣”模式,浣洗掀起了一場家庭洗護革命。上線運營不到兩年,便在全國15個城市布局智能化洗衣工廠,服務會員80余萬人,2019年營業收入預計達1500萬元。
“跑起來”的數據,不僅優化了傳統產業的生產、營銷、管理各環節的效率,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和升級,由此產生的“網絡效應”更是將東港帶入了一個營銷“高光時刻”。
身為日照本地人的韓瑜攜懶懶文化傳媒及旗下的網紅主播們正立足淘寶平臺,將鏡頭前的影響力、吸引力轉化為線下倉庫中的一件件發貨單。除了繼續發展直播、電商外,他還將在日照開展短視頻與直播培訓的新業務,利用“網紅”催生的熱度、關注度,把日照的濱海風景和城市風情分享給更多的人。
“互聯網+”“平臺+”“網紅+”企業的集中發展,催生出巨大的“吸附效應”,帶動金融、旅游、體育等更多的上下游和配套服務企業在它們周圍聚集,人才、流量、稅收隨之接踵而來,截至2019年11月份,東港區17座重點樓宇實現全口徑稅收18.72億元,其中7座樓宇稅收過億元。
平臺越來越多,格局越來越大,融合越來越快……擁抱互聯網經濟,觸摸城市未來,東港正以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開啟一座城市的數字“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