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就能坐公交車直接到縣城,真的是太方便了……”在莒縣招賢鎮孫家臺子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孫舉其從來沒有想到,直達縣城的公交車居然在自家門口就能坐而且還便宜。今年1月2日,602招賢線路早晚兩班公交車由縣交警隊到招賢高家橋村延伸到孫家臺子村,村民在村里的公交站點就坐上了公交車,孫舉其激動地說:“這要感謝宋書記。”
孫舉其口中的“宋書記”,是日照市政協派駐莒縣招賢鎮孫家臺子村“第一書記”宋維松。自去年8月任職“第一書記”以來,他統籌資源項目,推動產業發展,助力脫貧增收,為駐村百姓辦成了一件又一件實事。
孫家臺子村全村有192戶共642人,耕地面積只有40.6公頃,且大部分屬于山嶺薄地。由于自然環境差、生產方式單一,村民以農耕和外出打工為主,經濟極為落后。
作為“第一書記”,宋維松駐村第一件事就是調查研究。為詳細掌握村里的實際情況和村民的實際需求,自進駐的第一天起,他就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深入農戶家中走訪群眾,詳細了解該村的經濟發展情況、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聽取村民對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村情實際,確定了“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突出基層黨建和壯大集體經濟兩大重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搞好對接和謀劃,為全村今后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蓄足后勁”的工作思路,并以此為基礎,通過黨員巷長座談會征求村民意見,與支部班子成員一起制訂了孫家臺子村三年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了幫扶思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過去,孫家臺子村的村民常常以此自嘲,對村里的土路極其不滿卻又無奈。宋維松積極爭取市交通發展集團投資65萬元,水泥硬化村西832米長、4 .5米寬的生產路。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繼續推進了沿路排水管道開挖埋管工程,整修排水溝渠150米,協調縣交通局幫助該村硬化村北130米長、4米寬的進村道路,爭取縣公交公司幫助硬化籃球場1處、街巷3條,共計540平方米,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生產與出行。
路修好了,村民的生活有了盼頭。宋維松還爭取市政協領導支持,投資86萬元,建設了集黨支部辦公室、文化大院、紅十字衛生室、健身廣場、便民公廁等于一體占地2200平方米的孫家臺子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里沒有路燈,為解決村民“夜間出行難”問題,他積極聯系該村在外人員支持,捐資2.3萬元為村內主街安裝太陽能路燈20盞。針對村閱覽室設備簡陋,缺少圖書的境況,爭取市新華書店幫助村閱覽室添置書架5個,各類圖書1500余冊。去年爭取市政協和農工黨日照市委支持,組織10位衛生專家到村內開展義診送健康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家級醫療服務;爭取日照銀行為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幫扶資金每人3800元;爭取市慈善總會扶貧資金5萬元,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2處……
物質生活逐漸富足,提升精神生活也成為村民的最大需求之一。宋維松將自己的想法上報給市政協,得到主要領導的支持,通過多方籌措,協調資金3萬元用于村莊文化建設,并為村里送去價值3萬元的籃球架、乒乓球桌、體育健身器材等。如今,每當夜幕降臨,孫家臺子村的男女老少都會聚集于此。孩子們打打籃球,老人們拉拉家常,婦女們跳跳廣場舞,在新建太陽能路燈的照耀下,每晚的小廣場都會熱鬧到很晚,群眾既鍛煉了身體又豐富了文化生活。
又是一年春好處,魚水和諧情更濃。在孫家臺子村這塊沃土上,宋維松正在用一身塵土,詮釋著新時期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兩腳濕泥,描繪著新農村更新更美的宏偉藍圖。(通訊員 苑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