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到莒縣長嶺鎮杜家洙流村報到,首先看到的就是路邊屋頭上的雜草和路溝子里的垃圾,大隊院是上世紀90年代興建的,院子沒有硬化,設施桌椅也破舊到基本無法使用。”市派“第一書記”楊淑青回憶起第一次“入村”時的經歷感嘆道,“從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如今,僅不到一年的時間,村子里安裝上了路燈,新建了文化大院,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從此,“空殼村”迎來了它的“引路人”。
種草,從地里種出寶
杜家洙流村地處莒縣長嶺鎮駐地東北4公里處,全村共156戶、396口人,其中,60歲以上的有93人,殘疾人22人。目前,該村建檔的貧困戶還有8戶,20人。
“村中的青壯年大都選擇外出務工,在村里駐守的就剩993861部隊”楊淑青調侃道,“993861部隊就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相比勞動力缺失,擺在楊淑青面前更大的問題是:村集體無收入,村內無產業。為了盡快打開局面,他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發展艾草新興產業,項目引來了,但是村民不接受。
“種艾草,能掙幾個錢?”
“不種莊稼種草,口糧都沒有了,俺不放心”
……
為了消除村民的疑惑,做通村民的工作,楊淑青先是通過“議事·學習日”發動黨員,以黨員帶動群眾,講清艾草功效,擺明市場前景。“現在中醫療法越來越被大家認可,艾草又是主要的中醫藥材能灸治百病,且種植成本低、產量高,市場需求大,預計畝產可達2000斤,艾草葉每畝能收入2000元,艾草稈每畝能收入500元,每畝艾草根每三年能收入4000元。”經過細致地講解與宣傳,村民由“不接受”轉變為“可嘗試”,全村僅300畝口糧田就流轉出20余畝集中種植艾草。
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楊淑青帶領村黨支部成立杜家洙流村艾草專業合作社,利用原大隊院建設艾草加工車間,統一收購本村及鄰村的艾草,聚力打造集艾草存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經營模式。經過一年的培育,收割艾草8000余斤,收購存儲3萬余斤。“對現有艾草存儲一部分、加工銷售一部分。艾草全身都是寶,而且越是陳年的艾葉藥效越好,價格也會越高。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打造艾草品牌,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做到效益最大化。”楊淑青指著成堆的艾草向筆者介紹到。
搞定了產品,楊淑青又馬不停蹄聯系銷售,通過聯系北京美途勝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采取“旅游+艾產品”發展模式,依托臨近芙蓉山生態園旅游觀光點的優勢,在杜家洙流村設立艾草展廳,展銷艾草香囊、香包,艾絨被,艾絨墊等艾草工藝品。同時,與韻納國際保健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順利打通艾條、艾柱等艾產品銷售渠道。
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實現了致富,楊書記最惦記的就是“民生”。通過考察借鑒濰坊市、南陽市艾草產業扶貧經驗,采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扶貧模式,通過結對幫扶,楊淑青和支部班子成員指導貧困群眾種植艾草,一年收獲三季艾草每畝地的收入就在4000元左右,切實提高了貧困家庭收入,也讓貧困群眾掌握了種艾技能,同時發揮合作社的幫扶作用,優先錄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來基地務工,這也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自主增收、勞動致富的新途徑。“合作社照顧貧困戶,讓我在這兒務工,平時主要負責除雜草,現在幫著捆捆艾草,一天能賺60多塊錢。”杜家洙流村村民杜德貴這樣說,由于股骨頭壞死,落下殘疾,杜德貴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艱難,“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強班子,留下帶不走的工作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第一書記”楊淑青致力于幫帶一個能力強、作風硬的黨支部班子,為明確班子成員責任分工,在村內實行每周工作計劃制度,每周一將本周工作任務分解細化到人,并掛圖督辦。工作中及時將工作進度上傳到支部工作微信群,每周五對應任務逐一銷號,有力提升了支部班子的工作效率,為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推進黨員管理網格化和服務群眾精細化,經過多次考察研究,推行了黨員巷長制度。根據群眾居住情況,以30—50戶左右為標準,每個服務網格確定一名黨員為巷長,通過亮身份、作承諾、曬成績等舉措,積極發揮黨員先鋒引領作用,拓展黨員參與村務管理服務普通群眾的途徑,形成“黨支部——黨員巷長——聯系戶”網格化管理模式。為加強黨建陣地建設,先后籌資26萬余元新建了辦公活動場所,在辦公場所內外及中心大街積極營造濃厚的黨建氛圍,讓支部班子在工作中、黨員在活動中得到學習提升。
通過加強支部建設、壯大集體經濟、服務改善民生,第一書記和村黨支部帶領杜家洙流村由2017年集體經濟”空殼村”、軟弱渙散村,銳變為全鎮工作目標綜合考核紅旗單位、全鎮文化旅游文化先進單位、全鎮國土資源保護工作先進單位。從全鎮49個村的考核成績后十名,一躍成為全鎮的前六名。2019年七月,鎮黨委表彰為先進黨支部,所在的幫扶村支部書記被鎮黨委授予“優秀支部書記”,其中一名支部成員被鎮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村子真正走上了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