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入伏頭一天。
一大早,牟麗云如往年一樣,在店門前搭起了愛心驛站的涼棚,用自家茶園產的有機綠茶泡了茶水,供附近的工人和往來行人歇腳喝茶。
設立愛心驛站,在三伏天免費為路人提供茶水,牟麗云已經堅持了整整6年。
“大熱的天兒,辦事路過這邊,又熱又渴的,沒想到這里有個免費茶棚,就停下來歇歇腳、喝杯茶,感覺舒服多了,謝謝熱心的老板娘!”
“我從六七年前就常和老伙計們在這兒喝茶了,店主人特別好,茶也好。有時往來的行人多,喝茶的也多,她每天一到店就把涼棚支起來,每天要燒上十幾壺熱水,從來不嫌麻煩。”
“牟姐的愛心茶現在已經成品牌了,附近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每年大家都盼著她的愛心驛站早日‘開張’,我們這些老茶友幾乎每天都會過來蹭杯茶喝解解暑。"……
提起牟麗云的愛心驛站和免費茶水,無論是路過的行人、熟識的街坊還是附近的工人,大家都贊不絕口。
牟麗云的愛心驛站,最早開在正陽路與興海路交匯處的老店門前。
“起初,是因為經常有年長的環衛工人來店里問店員‘姑娘,能不能給我來杯水?’次數多了,他們可能覺得會打擾到我們,就很不好意思。后來我想:既然他們有需要,我們不如沏上一壺綠茶放在門口,讓他們能隨時來喝,也能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身心舒暢些。”
就這樣,從2015年開始,牟麗云的免費茶攤一開就停不下來。每年從入伏第一天開始供應,一直到出了伏。
兩個驛站,一杯伏茶,已陪伴市民走過6年盛夏。
6年來,從初伏到末伏,牟麗云的免費茶水供應貫穿整個三伏期。截至目前,已惠及近4萬人次。
綠色涼棚下,一桶茶水大概10升。
兩個愛心驛站,每天平均要消耗4兩茶葉、100升水。一個伏季下來,最少要用掉16斤茶葉、4000升水。
對此,她自己卻從沒算過,直到今年有人問起,幫她估算了下,這個“粗心”又熱心的大姐才第一次大概知道自己的投入和付出。
“既然做了這件事兒,就不會在意投入了多少,我只想把這兩個愛心驛站做好,讓大家在三伏天能喝上一杯免費的放心茶,辦點兒實實在在的事兒。至于別的,真沒想太多。”對此,牟麗云笑得爽朗。
在她看來,辦愛心茶棚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為那些高溫天氣依然在戶外奔忙的外賣小哥、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和行人們送上一抹夏日清涼,讓他們少受些高溫炙烤之苦。
到了中午,即使茶水還有剩,牟麗云也要堅持換茶葉。“泡久了,茶水的色澤、口感就不好了。能讓大家喝上一杯熱茶,看到大家舒心的笑,我就很高興、很滿足了。”牟麗云笑著說。
用寬厚的心做人,用細致的心做茶。
2006年,圣公山下,一片荒山迎來了牟麗云夫婦。
只用十余年,他們把禿嶺變成青山,把苦澀釀出回甘。
1080畝山林,360畝茶園。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激素,每一片茶葉,皆可全程溯源。
2017年,瀏園春茶一次性通過了400余項檢測,分別獲得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有機認證;2018年,瀏園春茶喜領日照市第一家茶葉類產品的出口備案許可,填補了日照茶無出口備案許可的歷史空白……
“做看得見的有機茶”,是她一如既往地品牌追求。
“今年雖然有疫情,但采茶是根據農時來的,3月下旬才開工,基本在戶外作業,對我們的生產和銷售影響都不大,反而還比去年要好。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堅持做最好的產品,讓質量說話,靠品質贏得客戶的信任。”
兩個驛站,傳遞一份愛心;
一杯伏茶,清涼一座城市。
牟麗云和她的愛心驛站以及茶葉故事,還在繼續……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