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項目招引的“敲門磚”、經濟發展的“加速器”。我市自然環境優良,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經濟增長穩健,要吸引更多產業和人才聚集,營商環境的作用不容小覷。
“盡管我們在營商環境方面推出了不少有力舉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與深圳、上海等地區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和不足。”市工信局局長劉漢營認為,我們敢想、敢闖、敢干的勁頭還不夠,為企業發展提供精準服務的手段還有待提升。
比如,南方一些地區捕捉到投資發展的信號后,會第一時間跟進,把“政策包”精準的、全流程地用上,把項目的基礎條件配套服務好。而我們往往要考慮各種因素、條件,服務的態度不主動,服務的能力有差距,項目推進的速度和效率明顯要慢一些。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實踐中,劉漢營表示,市工信局要立足于早、著眼于快、落腳于好,深入貫徹市委十三屆八次全體會議精神,樹立“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勇于直面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敢于亮出問題,著重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實效性,大力提升認識,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壓力感,切實轉變作風,通過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助推日照經濟跑出有“溫度”的加速度。下一步要重點解決好能力問題、態度問題、方法問題。
解決能力問題。學習掌握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政策內容弄懂吃透,做到融會貫通,精準把握中央、省、市和各園區的扶持措施及產業布局規劃,切實推進“雙招雙引”,對每一個項目第一時間拿出精準、全面的“政策包”,做好幫辦和包辦工作,最大限度靠上服務,把政策效益發揮出來。
解決態度問題。主動走出去學習,沉下去服務,讓“主動式”服務成為工作常態。與投資者和企業家面對面,換位思考,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積極紓困解難,幫助企業和項目解決困難問題,促其順利健康發展。
解決方法問題。針對每一個部門、崗位和環節,最大限度發揮職能作用,把符合產業規劃的項目引進來、布局好、落下去。走區縣進企業開展賦能培訓,引導企業走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新路子,全面提升企業上云用云,運用工業互聯網、5G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