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看海”,聽上去很浪漫,其實卻不美。
入汛以來,我市遭遇多場強降雨,市區積水嚴重,“汛期看海”成了市民口中的“熱詞”。
從城市管理角度來看,“汛期看海”的尷尬,暴露城市排水設施的弊端。作為最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雨污分流改造迫在眉睫。
今年以來,我市將雨污分流改造項目作為城建“一號工程”加以推進,下大力氣解決居民小區雨污混接問題,變“雨污合流”為“雨水入河、污水進廠”,根治城市水環境。
雨污分流改造施工現場
8月25日,進入日照街道仁和園小區,西側的圍擋內,施工人員正蹲在深溝里,忙著敷設污水管道。
之前,小區管道雨污合流,加上地下管網疏通不便,經常出現污水翻涌的現象。如果碰到大雨天,管道堵塞,免不了出現“內澇”,影響居民出行。
“我們正加班加點對污水管道進行疏通、更換,將小區內陽臺、車庫生活用水全部改至污水主管網,地面和樓面的雨水匯流至雨水主管網,徹底實現小區雨污分流。”在此施工的市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據不完全統計,經過雨污分流的老舊小區,內澇問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不久,仁和園小區排水瘀滯、污水外溢問題及小區外雨污混流、合流、污水直排等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將持續攀升。
敷設安裝雨、污水管道,砌筑雨水、污水檢查井,砌筑雨水箅子,覆蓋防塵網……在市區多處居民小區雨污分流現場,像這樣繁忙的施工景象隨處可見。
我市主城區部分老舊小區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受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和建筑設計特點等影響,普遍存在雨污混排現象。那時,城區小、人口密度低、污水量小,對環境影響不大。
近年,隨著城市不斷發展,雨污合流弊端開始顯現:生活污水排放不規范、污水處理量大,在造成汛期排水不暢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河道水質。
首當其沖的就是崮河流域。作為市區唯一排污河道,老城區、新市區、開發區的污水均經崮河入海,水質污染現象時有發生。
“今年,按照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堅行動和主城區污水提質增效工作部署,我們穩步推進了612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據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開工小區343個、完工134個,開工率56%。
記者注意到,今年迎來雨污分流改造的小區,全部位于崮河流域。“雨污分流,是從源頭治愈水污染‘頑疾’的硬核舉措。”該負責人表示,雨污分流在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排澇能力,緩解雨季內澇問題的同時,也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既能從源頭上截斷河道污染,又能顯著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
讓污水“不犯”雨水,還崮河一片清凈。斷面在線監測顯示:自3月份以來,崮河水質穩定達標,治理的成效逐漸顯現。
解決居民區雨污混接問題,保護的不僅僅是崮河,更是為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改善。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