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日照高新區,依然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今年簽約成功的新材料、新電子、醫藥健康等項目在高新區的熱土上,落地生根,拔節生長。一幅幅緊張忙碌的建設畫面,一處處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樓宇大廈,奏響著日照高新區前行的發展足音。
近年來,該區緊緊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以黨建引領推動經濟跨越發展。在面對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雙重考驗下,日照高新區發揚攻堅克難、創新突破的園區傳統,主動作為,敢闖敢試,以實際行動扛起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重任和擔當。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
闊步前行的日照高新區,抓住機遇,搶先布局,發展路徑越發清晰。該區把項目建設作為園區發展突破點,按照“一、三、六”工作思路,聚力實施好一個戰略即壯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強化市場化、專業化、項目化三個導向,突出抓好“雙招雙引”、創新驅動、優化環境、民生保障、資本運作、土地盤活六項重點工作,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以新興產業為支撐 發力攻堅推動項目建設
11月10日,去年底開工建設的奧萊電子項目,正在進行無塵車間建設及道路鋪墊,下個月設備將進入廠房,預計明年2月份投產運行。該項目建設完成后將成為國內首條金屬掩膜板產學研綜合產線。項目實力令人驚嘆不已,“高精尖”成為該項目的代名詞。
而像奧萊電子這樣的高科技項目,在日照高新區層出不窮。今年以來,航天科技雷達項目、華楷微聲射頻芯片、華翼飛機模擬機研發生產、日照數字創意云計算基地、普拉沃夫傳動機械零部件研發制造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先后簽約落地日照高新區,為該區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帶來了新活力。
“發展新興產業,是高新區的使命所在,也是價值所在。”日照高新區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突破口,集中優勢資源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該區圍繞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大健康等產業,發力攻堅項目建設,以產業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勢。
做大做強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按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招商思路,圍繞興業汽配、中興汽車、飛奧航空、東方電機、航空雷達、飛機模擬機等重點企業和項目,聚焦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航空裝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城際及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節能環保裝備及智能制造裝備等先進制造類項目,精準招商,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含金量”,加快搶占制高點。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推動東華軟件、海聲尼克、永而佳、香港興華等一批先進技術企業快速發展,聚集成勢。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智慧微電產業園等園區,聚焦集成電路、電子核心基礎產業、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等領域,進行專業招商,夯實基礎產業,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彎道超越。
全力突破生命大健康產業。做大做強邁爾、滬鴿、美正等骨干企業,引進醫療器械、醫藥制劑、醫用防護物資等項目,加快醫療器械應急產業園建設。同時,聚焦醫藥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文體運動等康養設備制造等領域,拓展引進現代醫療服務、現代養老等產業,構筑“醫、藥、康、養、游”產業體系,培育具有高新特色的生命大健康產業。
目前,全區新洽談項目167個;在建和新開工重點項目34個,其中在建項目15個,計劃總投資158.75億元,新開工項目19個,計劃總投資82.3億元。
以創新驅動為內核 發力攻堅做實“高”新”文章
11月13日,日照數字影視創意產教園入駐高新區智慧谷,20余家教師工作室、已孵化的30余家學生創業企業整體搬遷至數字影視創意產教園,3000余名文創人才也將集體入駐,為全市文創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產教園建成后,圍繞“城市+大學”“人才×產業”發展戰略,重點發展數字影視創意產業。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以新興產業為主體的日照高新區,更是將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內核動力,把創新驅動作為未來高新區發展的競爭優勢。
該區著重在搭平臺、優生態、激活力上用力氣、下功夫,摸索出一條以創新驅動為內核,打造產業集群,推動“高”“新”發展的新路徑。
搭建創新平臺,健全孵化體系。加快推進科創中心、高新智慧谷、文創園等平臺載體建設,積極探索“研究院+孵化基地”合作發展新模式,引進專業的孵化器運營商,配套公共技術、金融創投、文創產教、綜合服務等中心,健全完善孵化體系,致力建成“立足高新、服務全市”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深化院所合作,構建創新共同體。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探索建立“企業出題、院校出智、政府出資”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各種形式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關系,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全區擁有創新平臺130余個。
優化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轉化應用高新技術成果和專利技術,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培育力度,不斷提升各大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賦能,活力奔涌。隨著創新體系的日益完善,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科技力量加快聚集,創新的磁場效應和產出效應不斷釋放。今年以來,該區招引高層次創業人才(團隊)12個、創新團隊7個;新增3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山東大學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4家單位備案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以優化環境為保障 發力攻堅打造投資“生態圈”
“這太好了,以后我們生產不用擔心電力問題了,我們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的,最擔心生產過程中突然斷電,這下我們沒了后顧之憂。”近日,在日照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內,園區企業在得知日照高新區將新建、擴建變電站以后,紛紛稱贊。
在日照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內,聚集了眾多新興產業項目,針對企業、項目對用電的高需求,11月9日,日照高新區與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日照供電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5年,日照高新區將新(擴)建4座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推進園區智能電網建設,為企業、項目用電提升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同時,推廣現場預約服務和項目外線工程“一鏈辦理”,實現一般用電業務“一次都不跑”、復雜業務“最多跑一次”。
以解決企業的具體困難為出發點,想企業之所需,解群眾之所憂,日照高新區與企業、項目始終“坐在一條板凳上”,共同為項目發展解難題、想辦法。按照“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進模式,該區著力在項目建設全程服務、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上,構建高效精準的服務體系,打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系列“組合拳”。
該區進一步暢通“綠色通道”,提高政務服務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推動更多事項網上可辦,加快電子證照應用。下放民生事務類業務權限,推廣證照聯辦一體化容缺辦理模式,實現“一窗辦理”“一鏈辦理”“首問負責”。健全幫辦代辦隊伍,對重大項目推進提供“保姆式”服務,從項目洽談、引進、立項、審批到建設、投產提供“點對點”“零距離”全程服務。
日照高新區抓住施工的黃金期,全力推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應急醫療器械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平臺建設。依托高新智慧谷金融樓、科創中心等平臺作用,積極爭引銀行、保險、證券公司分支機構落地,并加強與各類基金、投資公司、財團的合作,讓園區企業、項目,輕裝前行、加速奔跑。
去年底開工的奧萊電子項目,今年建設面臨資金缺口,日照高新區立即為其籌集500萬元資金,使項目順利推進;新發地物流產業園項目,在辦理審批手續中,日照高新區開辟“綠色通道”,20天業務3天辦完,11萬平方米的營銷中心、商鋪如期開工。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正是這些“陽光雨露”的滋潤,芯超生物銀行二期項目、美正生物二期項目相繼簽約,三三智能二期項目開工建設。
以改善民生為根本 發力攻堅擦亮“幸福底色”
9月16日,河山鎮衛生院第二預防門診投入使用。該門診已實現全流程智能化,并配備專業醫護人員,為周邊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以及兒童的保健和預防接種服務。
“在我們家門口建門診,給孩子打防疫針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江豪社區西五里花園小區的趙麗表示,居住在這里感覺又方便又安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日照高新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今年以來,該區聚焦民生重點,從教育到醫療,從就業到社保,從生態環境到食品安全,把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關鍵領域,補短板、強弱項,解民生之憂,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
建學校,強隊伍,配強教育資源。規劃建設區實驗小學、朝陽中學,新建、擴建6所幼兒園;加快規劃建設“小、初、高”學校及普惠性幼兒園,優化師資力量配備,改善企業職工、老百姓子女上學條件。
夯基礎,提水平,改善醫療環境。實施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提升三年行動,積極推進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香河片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推動高新區綜合醫院籌建,高新社區、新村社區2處衛生服務站建成投用,全區醫療服務水平和就醫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建書房,搭舞臺,推進文化建設。建設完善村居社區文體廣場,配置好城市書房、農村書屋,加快推進文體中心項目建設,打造成全市具有代表性的地標式文化體育綜合體;目前,城市書房文創園館、楓舍居館、濱河館相繼投入使用,累計服務群眾8.9萬余人次。
11月14日,在日照高新區河山鎮小洼村,施工人員正在安裝污水處理設備,進行污水治理的收尾工作。現場,施工人員、村民互幫互助,合力推進,村內一片忙碌。該區通過實施生活污水治理,將徹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環境是最大的民生。日照高新區啟動河山鎮全域治理,規劃建設河山污水處理廠,將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污水治理,對金銀河主河道、韓家莊支流河道等進行整治,打造清清河流。推廣使用清潔煤炭,對居民購買的清潔煤按每噸400元進行補貼,不斷優化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
“村里不僅環境好,現在啥也都有了。”在河山鎮汪家官莊社區,眼看著村里發生的變化,村民喜滋滋地議論著。現在,出門有寬闊的柏油路,看書有農村書屋,辦事到便民服務中心,開晚會上鄉村大舞臺。“這日子越過越舒心。”(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