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頭到餐桌,一棵飽含泥土氣息的芹菜要經過幾道工序才能成為餐桌上的佳肴?
11月17日,跟隨東港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的腳步,記者看到了不同于尋常的答案。
頭套、口罩、手套、工作服、水靴,穿戴整齊后再經過洗手、烘干、消毒、風淋等一系列消殺程序,記者進入凈菜加工車間。眼前,偌大的車間內,各類機器整齊擺放,在清洗線上已經切掉根、摘掉葉的芹菜正在冒著氣泡的水中清洗。
“這條清洗線長15米,噴淋氣泡清洗后,再進行次氯酸消殺去除農藥殘留。”車間前處理工段長李緒江介紹,清洗用的水并不是普通的自來水,而是0—5℃的冰水,以保證菜的新鮮度。
一籃藍清洗干凈的芹菜,緊接著又被送進切丁機,整齊地切成小段。“切成小段后,再進行二次臭氧氣泡清洗,然后脫水風干,進入包裝車間包裝,最后進行冷鏈物流配送,到達客戶手中。”李緒江說。
從最初的摘葉去根到最后的精準配送,一棵小小的芹菜在這里實現華麗的變身,身價倍增。眼前這一幕,發生在魯速央廚項目車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吃”是亙古不變的黃金生意,后疫情時代,如何賦能餐飲市場,讓“菜籃子”更健康、便捷、美味?魯速央廚的落地,讓東港區找到了食品生產行業突圍的方向。
魯速央廚項目計劃總投資2.2億元,是日照市唯一一家有著團餐、高端凈菜、鹵制品的加工生產企業,企業核心優勢為冷鏈加工的中央廚房系統,每年可為市場提供各種成品、半成品、主食類、蔬果類、調理食品2萬多噸。
“相比傳統的熱鏈食品配餐,冷鏈食品依托真空預冷鎖鮮技術,可以將食品保存時間從3小時延長到72小時,保障食品的安全、營養。”在展示柜前,魯速央廚總經理郜廣軍指著琳瑯滿目的食品說。
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線,魯速央廚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管理,來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據郜廣軍介紹,企業采用的是世界級“水觸霉”次氯酸物理消毒殺菌工藝,能夠完全解除蔬菜農藥殘留物,包裝車間衛生潔凈度達到10萬級,是目前全省設備工藝最先進的冷鏈食品生產項目。
在包子生產線上,記者看到從自動面粉開袋、上粉上水、和面、發面,再到壓面、注餡,到最后成品包子出爐,整個過程實現自動化,避免了人員與食品的接觸。產品蒸熟后用預冷機降溫至零到十度左右,避開20—55攝氏度的細菌繁殖溫度帶,提高食品的保鮮能力。
而在最后的配送環節,魯速央廚有專業的保溫運輸車運送,車內配備微波復熱線,可以再次對食品進行加熱、殺菌。
“做食分開,批量定制,有統一質量標準,品種可以多樣化,保質期加長,配送又方便,非常符合當下城市生活節奏。”當 “冷鏈” 和“中央廚房”結合,這種新模式,就成為食品生產行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據東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王學金介紹,作為東港區市場監管局的招商引資項目,從項目開工到2020年10月底投產,東港區市場監管局全程跟蹤服務。“從項目建設、許可證辦理到人員培訓、質量體系認證等,不管份內還是分外的,只要有需要,我們都全力推進。”
“正式投產之后運行的怎么樣?“后續發展中有哪些事項需要幫助,你們列明清單,我們集中快辦。”11月17日,東港區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科、標準化科、食品生產科等相關科室負責人又與郜廣軍進行深入交談。“他們來了,困難就能解決,企業就能往前一步。”面對這些經常來訪的老朋友,郜廣軍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得益于一系列的“保駕護航”,魯速央廚參與了《冷卻肉加工技術要求》國家標準制定,獲得食品打包、冷鏈運輸等5項發明專利。就在剛剛結束的全市“9+3重點工作改革攻堅行動現場觀摩會上,項目得到與會人員的矚目,成為全市冷鏈食品發展的標桿。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姚彩虹 通訊員 王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