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2021年開學第一天,金海岸小學以“讓每個人都成為了不起的自己”為主題,開啟了新年的第一課。
課堂上,孩子們暢想美好未來。現實中,東港區用優質教育為夢想鋪路。
教育,事關民生福祉。2020年,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東港區聞聲施策,辦好教育實事,用“三個百分百”的行動,稱出了民意的分量。
410份《征求意見書》 100%同意
乘車沿海曲路向西出發,約30公里處,與周圍的農田和村居不同,一片紅色鮮亮的樓房建筑很是顯眼。看到門口停放的校車,我們知道,西湖實驗學校到了。
嶄新的三層教學樓,寬敞舒適的圖書閱覽室,設施完備的功能教室,鋼琴、繪畫、書法課程樣樣齊全……很難想象,這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
“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8890平方米的教學樓可容納1410個學位,2190平方米的食堂餐廳能解決師生1200人同時就餐,改造學生公寓樓,塑膠操場正在施工。”
校長李洪宜用一連串的數字,描述著這個“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硬件標準,他說,“這體現了東港區實施教育資源優化提升的魄力。”
堅持教育優先,“魄力”二字表達的是行動決心,更是不易。作為目前西湖鎮唯一的中小學,西湖實驗學校由全鎮八所學校整合而成,這個過程的確不易。
近幾年,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逐漸減少,形成了許多小規模學校。西湖鎮7處村級小學,學生不足400人,其中最小規模學校僅12人,最小班額班級僅3人。
圈村是西湖最大的村,2019年的圈村小學,6個年級卻只有50多個孩子。時任學校負責人楊瑞娟回憶,“沒有門衛室,沒有食堂,老師都捎著干糧輪流做飯”“天熱了帶孩子到樹蔭下學習,天冷了就在教室里生個爐子”。
學校條件差,招不來學生,更留不住老師。“年輕老師都考走了,全校加我留下8個老師,最小的也50多歲,都是跨學科、跨年級授課,我們開玩笑,孩子的數學都是音樂老師教的。”楊瑞娟說。
西湖的“麻雀學校”,拋出了教育發展的新難題。東港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作出了“以西湖鎮為試點,大力優化鄉鎮教育資源”的決策。
為了讓老百姓滿意,東港既做好學校基礎設施保障,又在教育現狀分析、民意調查、協調校車等方面下功夫。
針對“讓孩子到鎮駐地中心校就讀”,西湖鎮對各村小學生家長發放了410份《征求意見書》,結果竟是,100%的家長同意!
“我們盼著合”,原圈村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直言,“以前孩子班里就10名學生,不僅沒有學習氛圍,師資、設備也跟不上。”
聽民聲,納民意。2020年10月9日,國慶長假后開學,西湖鎮7處村小正式整合到鎮中心校,這一天,全校1047名學生完成了升旗儀式。
“八校合一,僅僅是西湖教育資源優化提升的開始。”副鎮長趙靜介紹,“學校合并后,我們對食堂和操場進行了改造提升,同時結合九年一貫制實際,將中小學知識點串聯,通過‘老帶青’的方式提高了教學水平。”
從大花崖小學合并而來,五年級一班的劉曉麗用“特別好”來形容如今的校園生活,“以前一個老師教幾門課,刮風下雨就不能上學了”“原來上學媽媽接送,這會兒中午在學校吃飯,回家還可以坐校車”“我還報名參加了校合唱團和無人機興趣班”。
明代狀元焦竑是西湖鎮大花崖村人。在西湖實驗學校,焦竑的雕像就立在教學樓前,上面寫著“我們堅信,努力就一定會得到回報”。
“這既是對孩子們的激勵,也是我們的動力。”李洪宜說,“如今教學環境優化了、規范了,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對農村教育的未來我是充滿期待。”
205個中小學大班額班級全部化解
與西湖鎮的小班額整合不同,金海岸小學的煩惱是:如何讓大班額“瘦身”?
小學三年,王珺都坐在一個超過64人的教室里。“教室里的桌椅挨挨擠擠,夏天還好,冬天大家穿得厚,課間去上個廁所都費勁。”
《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規定,完全小學每班45人,56人及以上的班級,則屬于“大班額”,66人及以上的班級為“超大班額”。
聚焦整個東港區,截至2020年3月,普通中小學56人及以上“大班額”班級共205個,涉及17處中小學,其中,金海岸小學尤為突出,“大班額”班級32個,占比達43.2%。
從2008年建校的48個教學班,到2020年9月發展為84個教學班、在校生近4400人,金海岸小學的大班額很長時間都是常態,“困難的時候,連職工食堂都改成了教室,2018年還有7個班在旁邊的港中借讀。”
“大班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特別是對班級教學積弊良多。對此,語文老師王姣有著切身體會:“班級學生數量過多,教師精力有限,課堂上分攤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關注度必然減少,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等實施困難,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決戰大班額!據金海岸小學校長趙慶英介紹,為了消除大班額,在東港區各級各部門支持下,學校打出了“加減乘法”的組合拳。
做“加法”。堅持內部挖潛,改造9個專用教室為普通教室。對外爭引,新擴建一座1萬平方米的教學樓,可解決1320個學位,于2019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
做“減法”。嚴格片區入學,嚴控新入學學生班額,嚴把轉學門檻。2020年,東港區義務教育入學“一網通辦”,從信息采集到審核全部“掌上”完成,讓招生入學更加公平、公正。
做“乘法”。將新建成的厲家莊子小學更名為曲阜師范大學日照第一附屬小學,與金海岸小學組建金海岸小學教育集團,作為東校區與其共享師資力量。2020年秋季學校首次招生,一年級4個班200個學生入校,集團化激發“乘法效應”。
就這樣,2019年秋季,金海岸小學化解6個超大班額;2020年秋季開學前,32個大班額通過陽光分班全部化解。
“大班額清零”不光是報紙上的新聞,更成了師生最真切的獲得感。
班額陡降,家校、師生互動明顯頻繁了。王姣開玩笑:“現在能在課堂上,和每個孩子都有眼神交流了。”學生王珺更是高興:“我們新樓上還有VR體驗室、信息教室、音樂教室。”
內部挖潛和擴建增容相結合,金海岸小學的“瘦身”舉措,是東港區堅持“一校一策”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的縮影。
數據統計,近年來,東港區累計投資10.67億元,實施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工程,新建改擴建學校24處,新增學位20760個,205個普通中小學56人及以上“大班額”于2020年8月31日全部化解完成。
課后服務滿意度調查百分百的滿意
下午3點40分,室外氣溫顯示零下2度。天寧小學的操場上,打籃球、學網球、比賽跳繩,孩子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
校長劉翠珍解釋:“下午3點半,我們的課后服務就開始了。前半段是特色課程,現在全校2200多個孩子全員走班、全部參加。”
走進教學樓,無人機、漢諾塔、圍棋、九連環,學校工作人員如數家珍地一一介紹,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在記者們的鏡頭下,成了天寧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孩子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家長沒辦法按時去接,長期為此揪心撓頭,“三點半難題”由此形成。2020年,全市中小學推行課后延時服務,東港區將服務工作覆蓋全部有需求的中小學生。
如今,課后服務成了東港義務教育的“標配”。那么課后服務,到底該有哪些服務?
在天寧,每天90分鐘的課后服務,前45分鐘是特色課程,學校把活動課與校本課相結合,開設63個特色課供選擇,每個學生每周可以上兩種課程。特色課程后是45分鐘的自主作業,由老師輪流進行指導完成作業,全校90%以上的孩子參與。
“既然是服務,我們就要把它做得更有溫度。”這是劉翠珍自始至終堅持的想法,“課后服務讓孩子們學到有用又有趣的知識,還能看管學生在校完成部分作業,減輕家長負擔。”
綜合實踐活動室里,三年級二班的滕昱皓正在練習《友誼地久天長》的吉他演奏。周二周四練吉他,周三周五學魔尺,“特色課程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每天都盼著。”說話的時候,滕昱皓眼里閃著光。
孩子開心,家長放心。一年級十班的姚懿媽媽說,“課后服務解了我們雙職工的燃眉之急。以前接孩子被時間催著,脾氣也焦躁,如今時間寬裕了,孩子回來作業也完成了,晚上一家人讀讀書背背詩,感覺真好。”
從課后服務中收獲成長的,還有“累并快樂著”的老師。天寧小學96名教師依據特長,自主申報一門特色課程。一位報名參加課后服務的老師表示,課后服務倒逼他們想方設法更合理地規劃時間、安排課程、提升能力。“我也是在邊學習邊研究,做好自己的‘博士板’課程,每天都收獲滿滿的職業幸福感。”
以心暖心的教育服務,帶來的是由衷而來的點贊。東港區教體局副局長潘維增說到一個細節:一次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隨機抽取的150位家長進行電話問詢,其中一個在被問到對天寧小學課后服務的意見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百分百的滿意”。
數據顯示,東港區8.2萬中小學生,6.48萬接受課后服務,占比77%左右。如何把課后服務做得更好,東港區還在“較勁”:“征求家長意見,吸收社會資源,挖潛學校能力,要把課后服務做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東港的這張“民生考卷”如何?無需多言,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串串可喜的數字,一張張滿足的笑臉,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向陽 通訊員 盧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