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陽光,依舊保持著盛夏的熾烈。在北京路中學的操場上,初一新生們身著統一著裝,整齊站立。陽光掠過他們曬得泛紅發亮的臉龐,勾勒出挺拔的身姿和堅定的眼神,無聲地見證著他們連日來的成長與蛻變。
“抬頭、挺胸、收腹!向右看齊!”操場上,教官的口令清晰有力。
“熾熱的太陽烤著我們,我們咬住牙,一滴滴汗水從我們紅彤彤的臉上流下來,我們不能動。”“我的膝蓋開始發僵,小腿肚開始發抖,汗水不停的從臉頰滑落。”不少學生在軍訓日記中都有提到訓練過程的艱難。這種身體上的挑戰,成為了學生們面臨的第一道關卡。
“天氣炎熱,孩子們剛從小學畢業,身心都還處于適應期。”一旁的教官表示,這些初一學生年齡較小,起初難免有諸多不適。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耐心的引導和鼓勵下,這群看似稚嫩的孩子逐漸展現出超乎預期的堅韌,一次次咬牙堅持,一步步漸入佳境。
軍訓前夕,教師們不乏擔憂:這些剛剛告別小學的孩子們,能夠適應中學嚴格的紀律要求嗎?
初一新生吳玟萱回憶訓練初期,總有人忍不住抓癢擦汗,隊列中不時傳出竊竊私語。“同學們的狀態從一開始散漫、亂哄哄,到現在的整齊站軍姿,紀律性明顯有了提升。”教官耐心解釋,紀律不是束縛,而是一種保護。能讓同學們在集體中既能保持個性,又不妨礙整體。
這種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孩子們發現,當每個人都能遵守紀律時,集體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美感,步伐一致時的震撼,口號齊鳴時的激昂,靜默站立時的莊嚴。
北京路中學初一22班班主任董潔也觀察到學生們在軍訓后的變化:“孩子們似乎明白了遵守紀律不是屈服,而是一種修養,一種尊重。”
軍訓期間,正值分班結果公布。對這群孩子來說,這原本意味著要與小學好友分離,融入一個全新的集體。出乎意料的是,軍訓加速了這個過程。
“這次軍訓,我們大家的集體意識都增強了,我們是一個集體,要團結合作,共同度過充實的3年初中生活。”新生呂國海深有感觸。這種意識的形成,源于無數個微小瞬間。當有人動作不標準時,旁邊同學會小聲提醒;當隊伍需要代表展示時,每個人都會竭盡全力;當獲得流動紅旗時,全體都會歡呼雀躍。
董潔提到了學生們集體感增強的一個關鍵事件:“之前校長對我們班級的文明禮儀、精神風氣進行了夸獎,這給同學們帶來了莫大的榮譽感,這種來自集體的認可,產生了一種凝聚力量,讓每位學生都愿意為維護集體榮譽而努力。”
訓練間隙,新生夏梓萌在學校綠蔭道上漫步,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我看到兩旁的樹,有的直有的彎,有的矮小有的高大……這些樹不正像我們一樣嗎?只有通過當下的努力,把根扎深、扎好、扎結實,才能為今后的成長積攢后勁!”
這個樸素而深刻的比喻,道出了軍訓的核心價值,它正在幫助孩子們“扎根”。正如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人生也需要在青少年時期打下堅實基礎。更難得的是,通過體驗艱辛,孩子們學會了換位思考。“想想保潔阿姨、外賣小哥,他們干的事一定比這更累,更苦。”這種共情能力的培養,遠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為珍貴。
軍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認同感和價值觀念的關鍵期。軍訓通過高度結構化的體驗,幫助孩子們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角色轉變,從小學生成長為中學生,從孩子過渡為少年。
“學生們的身姿挺拔了,眼神堅定了,言行舉止間多了份規矩與穩重。”這是學生們軍訓后最直觀的變化。
當2025級新生的閉訓儀式結束,軍訓留下的印記卻已深深烙在孩子們的心中。那份在共同奮斗中形成的團結精神、在嚴格訓練中培養的紀律意識、在挑戰自我中鍛造的頑強意志,將會成為每個學生心中永不褪色的青春底色,支撐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孫曉梅/文 范世平 盧冠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