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會戰看日照”全國媒體采風活動札記③
“盡管采風時間短暫,但是日照林水會戰呈現出的豐碩成果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采風團的很多記者紛紛表達此行的收獲。
三天時間里,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廣網、中國日報、中國旅游報、大眾日報等30余家中央級、省級媒體記者組成的“林水會戰看日照”全國媒體采風團,深入到東港區、嵐山區、莒縣、五蓮縣的30余個林水會戰項目現場進行集中采風,親身感受日照林水會戰帶來的發展之變。
車輛行駛在莒縣桑園鎮的田間鄉野,從車窗往外望去,道路兩邊及遠處的一抹抹翠綠格外耀眼。采風團人員紛紛起身,把眼前的美景定格在相機、手機里。
以“生態立鎮”思路謀劃發展的桑園鎮,把全鎮作為一個景區來規劃,把每個產業園區當做一個景點來建設,將寶珠山、萬子山采摘園、北溪濕地公園等景點串聯,形成旅游景觀大道。還實施了袁公河、板石河生態綜合治理,沿河建設寬30米的綠色廊道。
“日照太美了,漫山遍野的綠色鋪陳大地,真是一幅田園風光畫,好想多待幾天。”中國旅游報記者申震表達了此行的遺憾。每到一處采風點,他都會編輯一段優美的文字,配上拍攝的圖片上傳到中國旅游新聞網上,與網友共同分享。
中國綠色時報山東站站長趙坤對嵐山區虎山鎮龍王河整治項目印象頗深。龍王河原先是一條臭水河,經過治理后,變成了景觀河。沿河建成了竹文化公園、人工湖公園、濕地公園、龍河公園等5個景觀公園,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河。
趙坤坦言,一條臟亂差的河流整治后能達到現在這么好的效果,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治水造景衍生出的“美麗經濟”將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態福利。
站在五蓮縣戶部鄉宋家村的陳淑文家,中國日報記者趙瑞雪和中國日報網記者陳翰與陳淑文夫妻聊起了家常。該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鄉村旅游區,讓新農村和農民生活煥發勃勃生機。嶄新的二層樓、整齊劃一的布局、花園式的居住環境……引得采風團人員紛紛舉起了相機。
兩位記者為美麗鄉村建設點贊。他們認為,日照市把造林治水與“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及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大力挖掘鄉村特色資源,促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最終形成的是聚變效應。
在嵐山區巨峰鎮淞晨茶文化園,采風團人員不僅品嘗到了幽香的日照綠茶,還了解了該鎮茶產業發展的清晰脈絡。巨峰鎮作為以茶葉為主體的特色小鎮,把林水會戰作為促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對茶產業發展布局作了詳細規劃,劃定了13個茶葉片區。同時,以茶產業帶動茶文化旅游,促進百姓增收。
“林水+產業”“林水+特色旅游”……帶來的是巨變,是驚喜。“產業興則鄉村興,有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才能厚植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央廣網記者畢涵琦說,日照市做活“林水+”文章,推動了鄉村產業興旺,應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延伸產業鏈條,解決人才問題,讓更多的人投入到鄉村振興戰役中。
新一輪林水會戰正按照提質增效、豐富內涵、擴大戰果的要求,塑造日照綠色發展的新優勢。采風團人員紛紛表示,日照緊抓“生態立市”戰略不放松,持之以恒打好林水大會戰,最終帶來的一定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記者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