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個小,是因為連年種桃‘累壞’了地,咱們可以讓豆子給土地‘松松筋骨’。”在臨沂市沂水縣大諸葛村桃園里,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2023級學生顧文曉正向果農傳授土壤改良妙招。
這個暑假,山東農業大學3062支社會實踐團隊、1.4萬余名農大學子再次奔赴鄉村基層,帶著課本里的知識,在田間地頭書寫成長答卷。
田間地頭的“解題人”
去年夏天,尚未入學的2024級新生朱遜便跟隨學長投身棗莊市滕州市柴胡店鎮劉村萬畝梨園的鄉村振興驛站建設。今年暑假,朱遜與團隊再赴鄉村,這一次,她不再是跟在身后的“學習者”,而是帶隊的“實踐者”。針對當地馬鈴薯晚疫病頻發的難題,她和團隊成員鉆進馬鈴薯地,記錄病害發生情況,采集病葉樣本,熬夜整理數據,把專家的建議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方案手冊”,送到農戶手中。
這樣的“解題人”還有許多。在臨沂市蒙陰縣常路村,農學院“和農啟智”實踐服務團隊為當地種植戶培訓病蟲害防治技術,解決豆角藤蔓管理不當難題……
長期以來,該校充分發揮涉農高校學科專業特色,引導青年學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鼓勵他們帶著專業所長扎根齊魯鄉村,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鄉村的真才實學。
扎根鄉村的“耕耘者”
“這些圓滾滾的黃豆,泡在水里會發芽;小麥磨成粉能做面包,但今天,它們要變個身!”在山東農大的教室里,農學院青藤伴學團志愿者小林舉起一盤五顏六色的種子,正在給孩子們制作“種子畫”。這個暑假,青藤伴學團志愿者們把泰安上高小學的孩子們帶到了大學校園,帶領他們開啟了一場“探索大學,筑夢未來”的沉浸式體驗活動。
在更廣闊的鄉村課堂,“知識的種子”也在蓬勃發芽。“知行”助學協會愛心班成員赴臨沂市費縣東蒙鎮武家匯村開展了為期四周的支教活動,他們精心準備語文、數學等文化課程,開設書法、八段錦等素質拓展課。
該校團委始終將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鼓勵引導青年學子深入鄉村基層,開展支教助學、農技推廣、文化潤鄉等志愿服務活動。
民生一線的“貼心人”
濟南市章丘區黨史研究中心的檔案室里,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柏晨曦正小心翼翼地翻閱卷宗。通過“青鳥計劃”來到這里實習的她,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特別目標: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成為年輕人追捧與熱愛的“文化潮流”。
從戰國時期章丘冶鐵工匠的巧奪天工,到抗戰時期英雄們撼人心魄的悲壯事跡,再到章丘大蔥“農家作物”變身“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傳奇故事,柏晨曦將古老的章丘歷史文化梳理成了一份份主題鮮明的展示文稿,用精心設計的圖表代替了枯燥的數字,用年輕人熟悉的“故事化語言”重新講述歷史,贏得了觀眾的一致掌聲。
與此同時,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供銷聯合社,公費農科生張立達走進鄉村講解農業政策,制作農資知識宣傳冊……
“我們堅持在實踐中育人,將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課’,推動愛農情懷在基層土壤中扎根,促進興農本領在實踐磨礪中提升,不斷提升育人質量。”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廣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