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開幕。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今年迎來第二屆盛會,來自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位嘉賓受邀參加,相比首屆,國際化程度和專業代表性均有所提升。
論壇搭建起國際交流對話平臺。國內外與會嘉賓聚焦“從蔚藍到未來——發展可持續海洋經濟,共建美麗豐盈的海洋”主題,共謀海洋合作大計,共增海洋發展福祉。其中,人工智能與海洋如何深度融合,成為與會嘉賓熱議話題之一。
在我國版圖最南端的三沙市,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綠海龜的巡護正在發生新變化。利用華為AI巡護系統檢測綠海龜產卵,大大提高了識別率,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海龜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青島港,“無人碼頭”正吸引全世界目光,AI、云計算、大數據、5G、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讓港口自動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碼頭的路面看不到一個工人……人工智能在海洋領域的諸多場景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騰訊在東營黃河口濕地以技術為“藍色碳匯”賦能,2024年,成功促成全國首筆公開海草床藍碳意向認購,探索出“生態修復+碳匯交易”的可持續實踐路徑,為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可復制的“藍色樣本”。
騰訊公司副總裁張巍表示,未來,騰訊將持續深化AI、衛星遙感等技術在海洋監測中的應用,探索無人機與水下機器人聯合監測非法捕撈、油污泄漏的解決方案,同時開放碳中和實驗室技術平臺與實踐經驗,與全球伙伴共享海草床修復、藍碳監測成果。
海洋是聯通世界的紐帶、促進發展的平臺。“放眼全球,藍色經濟正逐步崛起,成為推動創新、促進貿易、拉動增長的核心動力。”在馬爾代夫漁業和海洋資源部國務部長阿姆扎特·艾哈邁德看來,要實現海洋的可持續未來,充分挖掘技術與創新潛力是關鍵,尤其對于馬爾代夫這樣的島嶼國家而言,技術能夠徹底革新海洋監測、漁業管理與災害防控模式,必須加快創新步伐,增強抗風險能力、降低災害威脅。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當前,全球海洋正面臨包括酸化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塑料污染跨境蔓延等在內的多重挑戰,亟須加強全球跨領域合作,不斷革新技術手段、探索創新解決方案,促進海洋健康發展。
“我們應放眼長遠,擘畫以可持續海洋經濟為人類福祉核心的未來圖景。在海洋污染防治、航運綠色轉型、可持續水產養殖、藍色生物技術以及環境友好型海上能源等諸多領域形成共識、深化合作,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水平,為增進海洋福祉貢獻智慧力量。”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在致辭時呼吁。
開幕式現場,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濱之城”平臺秘書處正式宣告成立,落戶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十年”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平臺作為聯合國“海洋十年”框架下的核心計劃之一,將致力于通過全球海濱城市的合作推動海洋生態保護、藍色經濟發展與海洋治理創新。這為中國、為山東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契機。
開幕式現場還發布了《海洋青年人才青島倡議書》,倡導青年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海洋事業,促進青年聲音融入國際決策,聚焦創新突破、海洋文明、海洋生態環境等,在海洋國際合作中展現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