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奔騰而過,運河流淌千年。聊城自古便是多民族匯聚之地。多年來,聊城緊緊錨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著力建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之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的人文之城、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幸福之城,“多元一體 美美與共”的生動畫卷璀璨綻放。
交融互促,繪就幸福同心圓
作為山東西大門和少數民族散雜居重點市,聊城境內生活著50個民族6.1萬名少數民族群眾。聊城市聚焦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民族經濟,全面激發少數民族群眾內生動力。
莘縣張魯回族鎮是全省四個民族鎮之一,該鎮7個民族村聯合周邊12村打造萬畝蔬果基地,推動少數民族群眾主動融入現代農業變革。目前,莘縣18個少數民族新型農業合作社覆蓋20余個村,帶動建設3000余座蔬果大棚、500多個標準化雞棚,1500戶家庭實現收入倍增。
圍繞深化東西部協作,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自實施魯渝協作消費幫扶以來,聊城市采取“雙城聯動”、幫產幫銷的“雙向”幫助方式,累計帶動銷售4億元。
以產筑基,以文潤心。聊城市創新性地將大運河文化基因轉化為民族團結的當代敘事載體,打造民族交融實踐樣板,木板大鼓《運河茶肆》用山東快書活化多民族商幫記憶;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基地,東宛園景區40余家非遺工坊實現“技藝傳習”和“民族情感聯結”閉環。
此外,東昌府區古樓街道鐵塔社區精心打造“花開鐵塔石榴紅”品牌,組織開展民族運動會、臉譜繪畫、“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等主題活動,搭建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
經過不懈努力,聊城市獲評全省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市;臨清市入選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冠縣、東昌府區、莘縣、陽谷縣、茌平區等縣(區)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繁森故里石榴紅”品牌榮膺山東省民族宗教領域十大品牌。
機制引領,凝聚磅礴向心力
孔繁森精神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財富。近年來,聊城市以弘揚孔繁森精神為引領,突出“融”的導向,從頂層設計、平臺建設、對口協作、法治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靶向用力,全方位打造具有聊城特點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樣板。
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做好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審議通過《聊城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實施方案》,建立黨政主要領導領銜“黨委統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建立聊城市民族工作協調機制、“三項計劃”協調機制,創新設立市縣鄉三級協調推進機構,在城市社區和民族村配置“紅石榴”公益崗,投入專項財政資金,實現民族工作體系從“神經末梢”到“指揮中樞”的全鏈條貫通。
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制度體系,聊城市持續25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持續14年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連續3年常態化長效化推進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大行動”。
從黃河之濱到青藏高原,在對口援青工作中踐行民族團結的莊嚴承諾。近年來,聊城市累計選派4批次38名黨政干部人才以及100余名教育、衛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對口援青工作,為推動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將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播撒在三江源頭。
奏響高質量發展時代大合唱
聊城市堅持將民生改善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普惠各族群眾,使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更加厚實。
米市街是回漢雜居的歷史文化街區,聊城市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對其進行系統性保護開發,特別注重保存多民族建筑特色,讓古城記憶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成為時尚文旅消費引領區;聊城市實驗小學創新課程設計、豐富實踐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聊城開發區單光屯社區將民族團結工作深度融入基層治理,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
聊城市還創新打造“健康惠民+民族團結”雙融模式,讓優質醫療資源如汩汩清泉流向基層,持續筑牢群眾健康防線。
繁森故里石榴紅,籽籽同心向未來。聊城正凝聚各族智慧力量,把民族團結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兩河之畔、繁森故里常開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