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到8日,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將在重慶舉行。本屆博覽會以人工智能為主線,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度主題,匯聚全球精英,圍繞智能產業核心議題,共謀產業發展新路徑。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重慶緊緊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依托“數字重慶”建設打造的數字底座、超大城市治理提供的豐富場景和扎實的制造業基礎,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突出“四側”協同,推動“四鏈”融合,創新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模式,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
推動融合發展
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群加速壯大
長安汽車自主研發天樞大模型,實現智能座艙車內功能AI滲透率100%;賽力斯引入華為乾崑ADS智駕系統,推動問界系列車型成為國產智能駕駛的重要產品。
今年1—7月,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58.6萬輛,同比增長26.8%。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重慶圍繞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群持續發力。前不久,在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集中發布了車路云一體化應用生態、AI—CAP汽車智能駕艙評價規程—AI語音交互測評等多項成果。其中,AI—CAP汽車智能駕艙評價規程由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企業招商車研、西部智聯、西部創源聯合發布,深度融合大模型能力,實現了“AI測試AI”的突破。懂車帝上線AI選車產品,通過模糊選車、多車對比、信息查詢、交易和服務等場景功能,為用戶提供專業的汽車選買服務。
智能制造方興未艾,融合發展的浪潮已擴展至更廣闊的空間領域。在低空經濟賽道,人工智能與無人機技術深度融合,擘畫出全新的產業圖景。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成功開發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科研大模型”,將無人機研發周期縮短40%,其AI智控氫動力無人機創下9小時續航紀錄;駝航科技、翼動科技等企業積極構建低空智能飛行模型,推出的“駝峰”“黑刺”等無人機產品,在特種物流、空中巡檢等領域形成顯著的AI賦能優勢。
不僅如此,重慶還積極布局具身智能開源社區和開放實驗室,提供從算力支撐、仿真訓練、數據治理到模型服務與共享制造的全過程服務,有力加速細分領域企業的集聚與發展,布局18個技術攻關項目,攻克多模態感知等12項關鍵技術。今年1—7月,重慶AI電腦產量達到405.7萬臺,滲透率達12.8%,人工智能特色產業迸發出強勁動能。
賦能質效提升
制造業加速數智轉型
架設在空中的管廊蜿蜒延伸,智能輸送系統精準投放原料;中央控制室內,巨大的電子屏上數據跳動,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即可遠程調控生產流程;巡檢機器人沿著預設路線穿梭于裝置區,實時回傳高清畫面與監測數據……走進重慶長風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的現代化廠區,科技感與工業感交融的場景,生動詮釋著傳統化工企業的“數智新生”。
作為一家擁有近60年歷史的化工企業,長風化學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和制造過程管控能力,在數字化車間及企業信息化系統基礎上,實現5G技術在生產運行、檢測監測、倉儲物流和運營管理的創新應用。這種“一鏈一場景”的“智改數轉網聯”模式,讓企業實現了從生產到管理的全鏈條升級。
重慶積極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模式,賦能制造業加速數智轉型。推進大型企業迭代升級研發創新、中試驗證、工藝優化、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安全生產等全流程環節,推動行業大模型暢聯產線數據、賦能迭代升級。
產業鏈上下游組織生產模式在重慶加速重構。賽力斯細分行業產業大腦與賽力斯汽車AI超級工廠鏈接耦合,聯動供應鏈企業超300家,建設場景32個,鏈接5家智能工廠,推動產業體系培育由個體競爭向體系協同轉變。
走進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AI+智慧制藥”工廠,智能制藥設備有條不紊地進行自動化作業,全自動智能中藥提取生產線讓生產智能化程度“拉滿”。重慶累計建成10個市級未來工廠,總投資超過500億元,應用智能化設備22.8萬臺(套),產品不良率、運營成本、單位生產耗能分別降低38.2%、22.7%、21.9%。
作為制造重鎮,重慶的制造產業“智改數轉”加速推進。引育方案設計商、裝備成套商、系統集成商……重慶為中小企業帶來全方位的產業鏈協同數字化轉型服務,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1231個、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2.7%,建成智能工廠211個、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7.6%。
夯實基礎底座
人工智能發展支撐體系加速完善
中冶賽迪信息技術(重慶)有限公司研發的“金睛”視覺大模型,在27個大中型鋼鐵企業上線投用;“疆算入渝”工程,讓重慶、新疆哈密數據傳輸往返時延壓縮至36毫秒;聚焦學校上下學時段交通擁堵的癥結,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創新打造“智慧地下停車接送系統”項目,解決高峰時段擁堵嚴重、停車難、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這些智能變革正在重慶發生。
重慶聚焦夯實基礎底座,從底層算力到頂層應用,從賦能制造到服務民生,人工智能發展支撐體系加速完善。
看創新能力——資源與人才正匯聚。構建人工智能科創平臺體系,大力推動高校AI+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建設,布局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52個,引育新型研發機構42家。加強專業人才引育,匯聚人工智能高水平創新人才113人。重慶成為AI技術攻關與人才匯聚的新高地。
看基礎設施——智算網絡已就緒。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重要節點,重慶建成19個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西部科學城先進數據中心等重要基礎設施投入使用,智算規模突破4500P。
看“數字重慶”——一網統管,全域賦能。重慶率先構建“市域一體、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實現城市運行數據全要素、動態化采集與映射,為AI應用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動能”。
阿里巴巴等企業紛紛落子重慶;滬渝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兆言”大模型……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重慶的“智慧大腦”越來越聰明和強大。
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中的應用,今年1—7月,重慶市軟件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690.1億元、同比增長19.4%。
重慶將繼續深化“市場+資源+應用場景”招商新模式,引進更多AI龍頭企業、數據服務商與集成運營商;建設開源社區與公共服務平臺,孵化高成長性AI企業;以AI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全國標桿應用案例。
人工智能產業創新藍圖已繪就,廣闊的試驗場和包容的創新生態在這里展開,重慶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