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秀萍 通訊員 王海瑛
每天近500多噸的城市垃圾。
如果環衛工作停止一天,將會變成什么樣?
這些垃圾,足可將一座足球場鋪上厚厚的一層。辛苦我一個,換來萬人潔。是他們默默的奉獻,讓我們共享這個城市的麗景無邊。
對面坐著的是一個普通女人。
清澈的眼神里蘊著一抹倔強,風霜雨雪給她的雙腿烙下了嚴重的風濕病痛,烈日驕陽讓她的皮膚粗糙多斑,但這些并不影響她臉上那明媚的極具親和力的笑容……
粗粗翻過她的簡歷:1988年招工到環衛,掃過大街,除過垃圾,管過公廁,抱過糞便吸污管,擔任過保潔班長、隊長,垃圾清運公司、無害化處理廠、公共衛生服務公司、保潔公司副經理……
一
如果將她這些年走過的日子輕輕對折,1988年應該是她的“圓心”。
那年,她從一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名環衛工人。
那年,剛上路清掃時,她總是習慣把頭巾結得很低,盡量把臉包裹起來,生怕被熟人瞅見。
那年,同她一起招工到環衛的姑娘小伙們,有的留了下來,有的陸陸續續調走了。而她,卻堅持了下來。
每天,她揮舞著比自己還要高的大掃帚,一點點將街道上的垃圾收起,手上的血泡一茬接一茬。
每天,她騎著又笨又重的自行車,跑三四十里路檢查衛生,鞋底的汗水粘連著腳后跟,蛻了一層又一層皮。
早出晚歸,風雨無阻,一干就是 26年。
她也曾動搖過、傷心過:面對路人無數次掩鼻而過鄙夷的目光時,面對不被理解反被辱罵時,面對同齡女孩像一只只驕傲的孔雀干干凈凈地昂首經過時……
然而,當清晨的鬧鐘響起,她又騎著自行車上了街頭。
從長途汽車站到百貨大樓,從日照路到碧海路,馬路越掃越寬,越掃越長,日照越來越大,越來越美麗,26年的歲月也被汗水浸泡得愈加豐盈而飽滿。
多年的馬路一線工作,究竟掃過多少里路?騎壞了多少輛自行車?磨禿了多少把掃帚?她已經完全不記得,但問到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她會脫口而出,“那時候,日照只有4條大街,總共30多萬平方米保潔面積,現在都上百條路1000多萬平方米了!
二
市環衛處的前身是日照縣城關肥料場。
1985年7月正式改為日照環衛所,1987年撤縣建市后,正式更名環衛處。
當時的環衛所,僅有8間平房,所謂的現代化機械就是兩臺12馬力拖拉機。手拿掃帚,肩拉地排車,一身臟衣服,滿身大糞味,就是當時環衛工人真實寫照。
撤縣建市后,日照環衛裝備條件、作業條件逐年改善,垃圾清運逐漸由地排車清運轉入拖拉機清運,環衛作業實現半機械化。
那一年,她還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小姑娘。
歲月無痕,她親眼見證了日照市環衛事業拔節成長的每一個腳印:大街上那種到處可見的鐵皮垃圾方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各種類型的環衛專用車輛逐年增加,環衛工人掃路用上了洗掃車,清運垃圾用上了壓縮車,就連巡路也不再騎著自行車滿街轉,取而代之的是“環衛通”、GPS衛星定位監控,環衛作業管理實現機械化、現代化、數字化、信息化。
談起這些,她一臉欣喜、自豪,仿佛那些風霜雪雨的日子里不曾有過淚水與汗水。
2000年,她被安排到市環衛處無害化處理廠工作,負責垃圾填埋與糞便處理。
那是一個男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成堆成片的垃圾,迎面撲來的蚊蠅,滿地爬行的蛆蟲,令人作嘔的臭氣……
但是,她又堅持下來了。
烈日如火,寒風如刀,她穿著高統雨靴,站在垃圾堆里指揮填埋作業,打掃場地衛生,臭氣和氨氣熏出的眼淚與滿臉汗水混在一起,身上沾上了糞便,鞋筒里也灌滿了污水……如果不身臨其境,局外人永遠也無法去體會“臟”字與“累”字的全部內涵。
“這些都不算什么。正因為有了那段工作經歷,后來管公廁和男同志一起去吸抽化糞池,抱著吸污管一干一上午,也就不覺得那么臭了!”她的話再次讓我震驚。
有一年,父親過生日,忙完工作后,她回到家洗了個澡換了身衣服,高高興興地去赴宴,結果一身的異味還是讓滿座的客人感到十分尷尬。“大家什么都沒說,因為都理解。其實,臟累是其次,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同更重要。”
三
2003年,日照市“雙創”工作如火如荼展開,所有環衛工人都在起早貪黑地忙著搞衛生。
那時,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尚小,常被她一個人鎖在家里。
一天,因為害怕,孩子把門反鎖上睡著了。忙到深夜的她回到家,卻怎么也打不開門,只好從鄰居家的陽臺爬進去。孩子已經趴在椅子上睡著了,淚痕未干,她流著淚把孩子抱上了床。
第二天凌晨,匆匆準備了點早餐,放在孩子的床頭上,她又鎖上門去單位了。孩子醒后出不去,便開了窗戶,想從窗戶爬出去,幸虧樓下有鄰居路過,及時阻止才避免了意外。
她一直在用輕松的語氣娓娓道來。她說,這樣的事情很平常,每一個環衛姐妹身上都有著太多的相同經歷。但是作為一名母親,可以想象得出,那些年里,她是怎么帶著對孩子的負疚,一步一步挺過來的!
“孩子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下大雨,我當時沒下班,孩子的爸爸也在外地出差,沒有人去給孩子送雨衣,她自己淋著雨跑回家,全身濕透了。我回家看見她蜷縮在被窩里,嘴唇都凍得發白了。孩子委屈地問:別的同學有車來接,我們家買不起車,雨衣也買不起嗎?我聽了,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孩子見我這樣,忙從床上下來,抱著我的手說:對不起,媽媽!后來,不管加班到什么時候,孩子再也沒說過這樣的話。”回憶這一幕時,她眼里閃爍著自豪的光芒。
26年來,這份工作已經長成了她的“另一個孩子”。
如今社會,孩子不盲從、不攀比,其實應該歸功于父母積極健康的心態、清正的導向以及對工作全心全意的熱愛。
而環衛事業更需要這樣一種心態———平和,踏實,沉默,執著。
四
2006年,日照正式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
她清晰地記得當年國家衛生城市技術考核組的反饋意見:“日照市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一流,垃圾收運方式先進,城市道路整齊潔凈、基層作業公司內部管理規范、環衛基礎資料健全。”這段話,讓她和同事們倍感無比自豪!
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埋頭苦干。或許就是這段話,讓她和千余名環衛工人在枯燥且艱苦的勞動環境中快樂著,使我們的城市一天比一天美麗!
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背后,無不凝聚著一代代環衛工人的辛勤汗水。
每年6月,天氣晴好的日子里,她的陽臺上就會出現幾件與時代并不相符的物品:一件早已過時了的羽絨服、一副磨碎了邊角的套袖、一件泛白了的橘紅色馬甲。
那些衣物因多次洗滌而色彩不再,那些衣物因多次穿著而破損嚴重,但它們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
那是她1988年參加工作時的第一套工裝。
如果不是真心熱愛這份工作,如果沒有很深的情感,她又何必費心保存?
“說心里話,對于‘市級勞動模范’這個稱號,我受之有愧!”她一臉莊重的坦言,她的經歷是所有環衛工人的經歷,大家都做著同樣的事、走著同樣的路、堅持著同一個的信念。“我愛這個城市,愛我們這個大‘家’。因為這是我的家,我有責任和義務讓這個家干凈美好。”
相對勞模這個稱號,她最珍惜卻是“優秀共產黨員”這個榮譽。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在踐行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事兒——— 平凡踏實,但無比高尚!所以,當組織授予她這個榮譽時,她曾激動地落下了眼淚。
她叫李鳳梅,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全市建設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市級勞動模范。